历史百科网

合成革

[拼音]:hechengge

[外文]:synthetic leather

模拟天然革(见革)的组成和结构并作为其代用材料的塑料制品。通常,以经浸渍的无纺布为网状层,微孔聚氨酯层作为粒面层,其正、反面都与皮革十分相似,并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因此,比普通的人造革更近似天然革,广泛用于制作鞋、靴、箱包和球类等。

美国杜邦公司多年来以鞋用小牛革为目标,试图用人工方法制造与其品质相似、质地均一的皮革代用材料。1964年终于制成商品名为柯芬(Co m)的合成革。这种合成革用合成纤维无纺布为底基,中间以织物增强,并浸以与天然革胶原纤维组成相似的聚氨酯弹体溶液。此弹体在水中凝固,其溶剂被水置换,因而在弹体中形成微细小孔,孔数可达150000个/cm2。这些微孔相互连接,由表及里形成坚韧而富有弹性的微孔层,成为合成革的表层,并与底基构成整体。又由于无纺布纤维交织形成的毛细管的作用,更有利于湿气的吸收和迁移,因而部分表现天然革的呼吸特征,而有一定的透气性。

1965年日本可乐丽公司研制了二层结构的“可乐丽娜”合成革,取消了中间织物层,以改善成品的柔软性。这种合成革采用聚酰胺与聚苯乙烯的复合纤维,在生产过程中,以甲苯抽提纤维中的聚苯乙烯,便构成底基的聚酰胺纤维呈藕状截面,从而进一步改善了柔软性,曲挠达100万次以上不裂,透湿度大于400g/m2·24h。1983年我国靠前个聚氨酯合成革厂在山东省烟台市建成,开始用此法生产聚氨酯合成革(见图)。

20世纪80年代,合成革已有许多品种,除具有合成纤维无纺布底基和聚氨酯微孔面层等共同特点外,各品种也有差异。如无纺布纤维品种和加工工艺各有不同;采用其他的底基浸渍液,如丁苯或丁腈胶乳,以得到无纺布纤维与聚合物间的特殊结合;结构层次不同,三层、二层结构并存,还有多用于制作服装的单层结构。为获得不同的表面风格,除采用花辊压纹和揉革工艺制造光面革外,也磨微孔层的表面使呈绒状,称为绒面合成革。为避免花辊压纹破坏微孔结构,也采用转移涂覆法(见人造革)制成干湿结合型合成革,多用于制作箱包和装饰品。

参考文章PU合成革废水除氮处理工艺废水治理高含氮合成革废水处理废水治理合成革工业废水中处理二甲胺的方法废水治理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梓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合成革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梓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5001.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