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白前


药材名称:白前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石蓝、嗽药(《新修本草》)。

基源:为萝藦科鹅绒藤属植物柳叶白前和白前的根茎及根。鹅绒藤属全世界约200种;我国约53种、12变种。

原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 statintonii(Decne.)Schltr.ex Levl.(Pentasacrne stauntonii Decne.;Cynanchumllinearifolium Hemsl.),又名江杨柳、水豆粘、西河柳(江西),酒叶草(湖南),草白前、鹅管白前、竹叶白前、水杨柳(浙江)。白前Cynanchum glaucescens(Decne.)Hand.-Mazz.(Pentasacme glaucescens Decne.),又名芫花叶白前(《中药志》),水竹消、溪瓢羹、消结草(福建),沙消(浙江)。

历史:白前在《别录》中列入中品,陶弘景曰“此药出近道,似细辛而大,色白,易折。”《新修本草》载:“叶似柳或似芫花,苗高尺许,生洲渚沙碛之上,根白长于细辛,味甘……不生近道……今用蔓生者,味苦,非真也。”此与现时主要商品柳叶白前和白前(芫花叶白前)极相吻合。宋《图经本草》有越州白前与舒州白前之分,越州为现今浙江绍兴,舒州为现今安徽安庆,芫花叶白前与“舒州白前”相当,今安庆确以之为白前。《植物名实图考》所附白前图亦为此种。但“越州白前”根据其图形可能为“白薇”之误,说明古代也有错将白薇当白前使用的情况。

形态:柳叶白前为直立半灌木,高约1m,无毛。分枝或不分枝。须根纤细,节上丛生 叶对生,纸质,狭披针形,长6~13cm,宽3~5mm,两端渐尖;中脉在叶背显著,侧脉约6对;叶柄长约5mm,伞形聚伞花序腋生;花序梗长达1cm,小苞片众多;花萼5深裂,内面基部腺体不多;花冠紫红色,幅状,内面其长柔毛;副花冠裂片盾状,隆肿,比花药为短;花粉块每室1个,长圆形,下垂;柱头微凸,包在花药的薄膜内.蓇葖单生,长披针形,长达9cm,直径约6mm。花期5~8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166页.图124.125)

生境与分布:生于低海拔的山谷湿地、水旁以至半浸在水中 分布于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白前与柳叶白前的区别为:直立矮灌木,仅高50cm;茎具二列柔毛。叶无毛,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5cm,宽0.7~1.2cm,顶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圆形,侧脉不明显,约3~5对。伞形聚伞花序腋内或腋间生,比叶为短,无毛或具微毛,着花10余朵;花冠黄颜色,副花冠浅杯状,裂片5,肉质,卵形,龙骨状内向,其端部倾倚于花药。花期5~11月,果期7~11月。生于海拔100~300m的江边河岸及沙石间,也有在路边丘陵地区。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四川。

生药

栽培:适于温暖潮湿环境,不耐旱,宜于土层深厚、疏松肥沃而湿润的砂质壤土栽培。用种子繁殖,在3~4月播种育苗,条播或撒播,播后盖草木灰或细土。每亩用种量1kg,出苗后勤除草,施稀人畜粪水2~3次,当年冬季或次年早春移栽。亦可结合收获选用有芽根茎分株繁殖。移栽按行株距各23~27cm穴栽或条栽,深10cm,每穴栽苗2株。栽后每年需中耕除草3~4次,追肥2~3次,病害有褐斑病,用1.1.5 300的波尔多液喷洒2~3次,虫害有蚜虫,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防治。

采集:8月采收,拔起全株,割去地上部分,洗净泥土,晒干。药材主产于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

鉴别

性状:柳叶白前根茎细长圆柱形,有分枝,稍弯曲,长4~5cm,直径1.5~4m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具细纵皱纹,节明显,节间长1.5~4.5cm,节上密生毛须状细根,上端残留灰绿色地上茎;质脆,断面白色,中空或有膜质的髓,习称“鹅管白前”。根纤细弯曲,长可达10cm,直径0.3~1mm,有多数分枝呈毛须状,常盘曲成团,表面红棕色,有皱缩纹理。气微,味微甜。

芫花叶白前根茎短小或略呈块状,表面灰绿色或灰黄颜色,节间长1~2cm;质较硬。根稍弯曲;直径约1mm,分枝少。均以根茎粗者为佳。

显微 ①柳叶白前 根茎的横切面:表皮为一层径向延长的薄壁细胞,外侧壁显著增厚;下皮为一层切向延长的细胞,较表皮细胞为小,皮层中有乳汁管,有的有中柱鞘纤维束环列,有的还可见到石细胞单个或数个成群存在。维管束双韧型,外韧皮部呈窄带状,内韧皮部在木质部内侧,呈束状。外韧皮部与木质部间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木纤维与木薄壁细胞均木化。髓大部分成空腔。本品薄壁细胞中含淀粉粒或草酸钙簇晶。(图见《中药志》.第1册.图126.第2版) 根的横切面 表面为类多角形细胞,外壁增厚。皮层为10多层类圆形薄壁细胞,含有淀粉粒,并有草酸钙簇晶,直径10~40μm,内皮层细胞扁小,凯氏点明显,中柱鞘为一列薄壁细胞;韧皮部狭;木质部二原型,导管直径6~24μm。(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127) ②芫花叶白前 根茎皮层中没有乳汁管,其它组织与柳叶白前极相似。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方法有切制、蜜制和炒制。 ①切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后,切段,干燥。 ②蜜制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加入白前段拌匀,闷润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深黄颜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白前段100kg,用炼蜜25kg。 ③炒制 取白前段,置热锅中,炒至老黄颜色,微焦为度。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蜜白前,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白前根中含有大量的C21甾体皂甙类成分,其甙元具有新型的13,14∶14,15-双裂环孕甾烷型骨架(13,1414,15-Disecopregnane-type skeleton)这类成分有十余种,汁有∶芫花叶白前甙(Glauconid)A(i),B,CD,E,F,G,H,I,J,K和芫花叶白前甙元(Glaucogenin)A,B,C,D,以及Glaucogenin-C mono-D-thevetonide(2)、新芫花叶白前甙元(Neglaucogenin)、新芫花叶白前甙A,B(Neoglaucoside A,B)[1],还含有一种新的双糖Glaucobiose[2]。

参考文献

[1]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1991;6(4)∶147。[2] Tetrahedron Iett 1982;23(51):5431。

药性

性味:辛、苦,微温。 ①《别录》:“甘,微温。” ②《药性论》:“辛。” ③《本草分经》:“辛、甘,微寒。” ④《药材资料汇编》:“苦、微辛。”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辛,凉。”

归经:肺经。 ①《纲目》:“手太阴。”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经。”

功效:降气,消痰,止咳。

主治:肺气壅实,痰多而咳嗽不爽,气逆喘促,胃脘疼痛,水肿,小便不利。 ①《别录》:“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②《新修本草》:“主上气冲喉中,呼吸欲绝。” ③《日华子本草》:“治贲豚肾气、肺气烦闷及上气。” ④《纲目》:“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 ⑤《本草备要》:“泻肺。” ⑥《福建中草药》:“行气消积,健脾和胃。”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治感冒咳嗽,支气管炎,气喘,水肿,小便不利。” ⑧《眼科临床药物》:“宣肺退赤,下痰止嗽。治外感风热咳嗽,肺实胸膈逆满,白睛红赤。” ⑨《药性诗歌》:“治寒呃上冲,不得卧睡,及气逆冲喉,时时作水鸡斗声。”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5g。

使用注意:肺无客邪壅实者忌。 ①《本草经疏》:“凡咳嗽上气,咳嗽气逆,由于气不归元,而不由于肺气因邪客壅实者,禁用。” ②《实用临证中药指南》:“阴虚火旺,气虚咳嗽者,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荆芥、桔梗,治外感风寒咳嗽。 ②配紫菀、款冬花,治咳喘痰鸣。 ③配苍术,治风湿水肿。 ④配桔梗、桑皮,治久嗽吐血。 ⑤配半夏、大戟,治久咳上气。

方选和验方: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支气管炎,咳嗽哮喘:白前、桔梗、紫菀、百部、苏子各9g,陈皮6g。水煎服。” ②江西《草药手册》:“治水肿:白前鲜根30g,星宿菜根、地菍根、灯心草各15g。水煎,酌加红糖调服。” ③《安徽中草药》:“治肺热咳嗽:白前、桑白皮、百部、南沙参、紫菀各9g,川贝母、生甘草各6g。水煎服。” ④《福建中草药》:“治小儿疳积:白前、重阳木或兖州卷柏全草各9g。水炖服。” ⑤《福建中草药》:“治跌打胁痛:白前15g,香附9g,青皮3g。水煎服。” ⑥江西《草药手册》:“治肝炎:白前鲜根30g,白荚30g,阴行草15g。水煎服。” ⑦江西《草药手册》:“治失眠:白前鲜根30g,三白草根30g。水煎服。” ⑧江西《草药手册》:“治高烧,中暑:白前鲜全草60g,甘草6g。水煎服。” ⑨江西《草药手册》:“治发背:柳叶白前、青木香适量,捣烂外敷”

单方应用:①《福建中草药》:“治胃脘痛:白前、重阳木根各15g。水煎服。” ②《福建中草药》:“治疟母《脾肿大):白前15g,水煎服” ③江西《草药手册》:“治咽喉肿痛:白前鲜根15g,水煎服。” ④江西《草药手册》:“治农药中毒:白前鲜根30~60g,水煎服,每日1~3剂。” ⑤江西《草药手册》:“治黄肿:白前鲜根30g,水煎服。” ⑥江西《草药手册》:“治皮肤溃烂:白前鲜全草30~60g,水煎洗。”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白前,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若虚而长哽气者不可用。张仲景冶嗽而脉沉者,泽漆汤中亦用之。”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白前,肺家之要药。甘能缓,辛能散,温能下,以其长于下气,故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三病皆气升、气逆,痰随气壅所致,气降则痰白降,能降气则病本立拔矣。”“白前性温,走散下气,性无补益。深师方中所主久咳上气,体肿短气,胀满,当是有停饮、水湿、湿痰之病,乃可用之,病不由于此者,不得轻施。” ③张璐《本经逢原》:“白前,较白薇稍温,较细辛稍平,专搜肺窍中风水,非若白薇之咸寒,专泄肺、胃之燥热,亦不似细辛之辛窜,能治肾、肝之沉寒也。” ④张山雷《本草正义》:“白前,专主肺家,为治咳嗽降气之要药。《别录》谓其微温,以其主治寒嗽,则能疏散寒邪,其性质必含温养之气也。然白前治嗽,亦不专于寒嗽一面,即痰火气壅,上逆咳嗽,亦能定之,则又有似乎寒降,是以苏恭竟作微寒。然其所以能止嗽者,则在于平逆顺气,使膈下之浊气不上凌而犯肺金,斯肺气得顺其清肃之性,而咳自除,此以静肃为用,必不可遽谓其温。且古今主治,恒用之于火气逆升之症,无不应手,自当以苏恭微寒之说为长。且寒邪寒饮之咳,辛温开肺,别有专司,固非白前之长技,特微寒顺气,非如沙参、知母之寒凉直折,亦非如桑根皮,枇杷叶之清降遏抑,故为定咳止嗽之主药,而绝无流弊。虽不见于《本经》,而《别录》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甚至称其治呼吸欲绝,可见其清肃肺家,功效卓绝。”“白前顺气,清肃肺金,是其全体大用,此外别无效力。而《日华子本草》且称其治奔豚肾气,殆因其能降肺逆而推广言之。然白前主治上焦,而不能下坠直降,肾气之治,失其旨矣。”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逸春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前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逸春;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4820.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