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芭蕉根


药材名称:芭蕉根

名称出处:《日华子本草》

概况

异名:芭蕉头(《分类草药性》)。

基源:为芭蕉科芭蕉属植物芭蕉的根茎。芭蕉属植物约40种;我国连栽培种在内约10种,几乎均为药用植物。

原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et Zucc.,又名巴且(《汉书》),天苴(《史记》),绿天、扇仙(《群芳谱》),甘蕉(《植物名实图考》),大头芭蕉(四川),牙蕉(福建)。

形态:植株高2.5~4m。叶片长圆形,长2~3m,宽25~30cm,先端钝,基部圆形或不对称,叶面鲜绿色,有光泽;叶柄粗壮,长达30cm。花序顶生,下垂;苞片红褐色或紫色,雄花生于花序上部。雌花生于花序下部;雌花在每一苞片内10~16朵,排成2列;合生花被片长4~4.5cm,具5(3+2)齿裂,离生花被片几与合生花被片等长,顶端具小尖头,具疣突及不规则棱角,宽6~8mm。(图见《浙江药用植物志》.下册.1578页.图1577)

生境与分布:原产日本琉球群岛。我国台湾可能有野生,秦岭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多栽培于庭园及农舍附近。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挖。

化学性质

茎含水分14.86%、灰分1.82%、粗蛋白质1.19%、粗纤维素49.69%。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82。

药性

性味:①《本草备要》:“甘,大寒。” ②《四川中药志》:“凉,淡。”

归经:《本草撮要》:“入足太阴、厥阴经。”

功效:清热,止渴,利尿,解毒。

主治:天行热病,烦闷,消渴,黄疸,水肿,脚气,血淋,血崩,痈肿,疔疮,丹毒。 ①《食疗本草》:“主黄疸。” ②《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烦闷,消渴;患痈毒并金石发、热闷口干人,并绞汁服;肿毒游风,风疹,头痛,并研罨敷。” ③《本草从新》:“泻热解毒。治一切肿毒,发背欲死,赤游风疹,风热头痛,产后血胀,消渴饮水,天行热狂,血淋涩痛,疮口不合。” ④《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治水肿脚气。” ⑤《贵州民间中药集》:“通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者30~60g);或捣汁。外用捣敷、捣汁涂或煎水含漱。

使用注意:《得配本草》:“多服动冷气。胃弱脾弱,肿毒系阴分者禁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湖南药物志》:“治黄疸病:芭蕉根9g,山慈姑6g,胆草9g。捣烂,冲水服。”

单方应用:①《肘后方》:“治发背欲死:芭蕉捣根涂上。” ②《仁斋直指方》:“治疮口不合:芭蕉根取汁涂之。” ③《普济方》:“治风蚛牙,颐颊腮肿痛:芭蕉根自然汁300ml,煎及8分,乘热漱牙肿处。” ④《圣惠方》;“治血淋心烦,水道中涩痛:旱莲子30g,芭蕉根30g。上细锉,以水600ml,煎取350ml,去渣,食前分为3服。” ⑤湖北科技情报1982;(6):“治流行性腮腺炎:鲜芭蕉根、陈燕窝泥等份共捣,平摊于干净布上敷于患处,固定。干后加芭蕉根重捣,再敷至痊愈止。” ⑥《圣惠方》:“治消渴,口舌干燥,骨节烦热:生芭蕉根。捣绞取汁,时饮50~70ml。”

食疗:①《湖南药物志》:“治胎动不安:芭蕉根60~90g。煮猪肉食。” ②《江西草药》:“治血崩,白带:芭蕉根250g,瘦猪肉120g。水炖服。” ③湖北中医杂志 1989;(5):“治乳糜尿:鲜芭蕉根200g,瘦猪肉200g。水炖,服汤,分早晚2次服,每隔3天服1剂。”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广君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芭蕉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广君;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4698.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