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白苣


药材名称:白苣

名称出处:《千金·食治》

概况

异名:生菜(《千金·食治》),石苣(《纲目》),千层剥(《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菊科莴苣属植物莴苣的茎、叶。莴苣属全世界100余种,我国40余种。

原植物:莴苣Lactuca sativa L.

余项参见“莴苣”条。

化学性质

茎叶含槲皮素-3-β-D-葡萄糖醛酸甙(Quercetin-3-β-D-glucuronide)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醛酸甙(Luteolin-7-β-D-glucuronide)、槲皮素-3-丙二酰β-D葡萄糖甙(Quercetin-3-O- lonyl-β-D-glucoside)[1]和莴苣苦素(Laetucin)[5]。

附 种子又称白苣子或莴苣子。蒙医用于利尿通乳。其种子含有挥发油、黄酮类、氨基酸、蛋白质、酸性成分及糖类等[2]。挥发油含量约0.08%,主要有:爱草脑(Estragol),辛烯-1-醇-3(1-Octen-3-ol)等[3]。

根含有新愈创木烷型倍半萜甙:莴苣甙A(Lactuside A)、莴苣甙C(Lactuside C)及Macrochniside A[4]。

参考文献

[1] 新编中药大辞典.下册.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2:4292。[2] 内蒙古药学 1986;5(3):14。[3] 中药通报 1987;12(11):33。[4] Chem Pharm Bull 1987;35(9):3905。[5]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48。

药理

本品含莴苣苦素有镇静、镇咳和对抗咖啡的作用,国外用作镇咳、镇静的植物制剂莴苣阿片(Lactucanum)的有效成分[1,2]。莴苣苦素在体外对人体癌瘤和Hela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3]。对小鼠的LD(mg/kg):800~1000(1g),50(sc),15(iv)[4]。

参考文献

[1] CA 1933;33:70417 [2] CA 1969;70:99571s。[3] CA 1979;91:68399p。[4] CA 1941;35:15118。

药性

性味:甘、苦,凉。 ①《千金·食治》:“苦,平。” ②《嘉祐本草》:“苦,寒。” ③《药用蔬菜》:“甘、苦,凉。” ④《贵州中草药名录》:“苦、甘,寒。”

归经:胃、膀胱经。 ①《本草求真》:“入肠、胃。” ②《药用蔬菜》:“入胃、膀胱经。”

功效:清胃热,消疮肿,通经脉,利小便。

主治:胃热口臭、口渴,疮肿,乳汁不通,小便不利,尿血,痔疮。 ①《日用本草》:“解热毒,消酒毒,止渴,利大、小肠。” ②《中药大辞典》:“治热毒,疮肿,口渴。孟诜:补筋骨、利五脏,开胸膈壅气,止脾气。令人齿白,聪明少睡,可常食之。” ③《药用蔬菜》:“和五脏,通经脉,清胃热。” ④《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用于血尿,小便不利,乳汁不通。” ⑤《贵州中草药名录》:“清热解毒。治无名肿毒,痔疮,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00~500g;或鲜品洗净生嚼。外用:适量,捣烂敷脐部,或取汁滴耳。

使用注意:胃寒及产后虚寒者不宜服。 ①《四声本草》:“患冷气人食之即腹冷,亦不至苦损人。产后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肠痛。” ②《药用蔬菜》:“胃寒者慎内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千金方》:“治鱼脐疮,其头白似肿,痛不可忍者:先以 疮上及四畔作孔,捣白苣取汁,滴入疮孔中,如无,以干白苣末用敷。”

医药家论述

宁原《食鉴本草》:“白苣,解热毒,酒毒,止消渴。利大小肠。”

参考文章李时珍认为白苣有何功用?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德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白苣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德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4662.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