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橡实
名称出处:《雷公炮炙论》
概况异名:栩、栎(《诗经》),橡(《庄子》),柞树(郑玄注《尔雅》),柞栎(陆玑《诗经》),栎(《唐本草》),枥(《本草拾遗》),橡栎(《图经本草》),橡子树(《救荒本草》),柞子(《纲目》),麻枥(《纲目拾遗》)。
基源:为壳斗科栎属植物麻栎的果实。
原植物:麻栎Quercus acutissi Carr.,又名麻栎、橡椀树(《我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陆玑《诗经》载:“栩,今作栎也。徐州谓栎为杼,或谓之为栩,其子为皂,或言皂斗。”《唐本草》载:“槲,栎皆有斗,以栎为胜,所在山谷中皆有。”《图经本草》载:“栎,木高二、三丈,三、四月开黄花,八、九月结实,其实为皂斗。”所指匀为本种。
形态:落叶乔木,高15~20m;幼枝有黄颜色绒毛,后变无毛。叶长椭圆状披针形,长9~16cm,宽3~4.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芒状锯齿,幼时有短绒毛,老后仅在下面脉腋有毛,叶脉在下面隆起,侧脉13~18对,直达齿端;叶柄长2~3cm。壳斗杯形,包围坚果约1/2,直径2~3cm,高约1cm;苞片披针形至狭披针形,反曲,有灰白色绒毛;坚果卵状球形至长卵形,直径1.5~2cm,长约2cm;果脐突起。花期5月。果期次年9~10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457页.图914)
生境与分布:生于900~2200m的山地,丘陵地带。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至西南和华南。朝鲜,日本也有。
生药采集:冬季果实成熟后采收,连壳斗摘下,晒干后除去壳斗,再晒至足干。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种子含淀粉50.4%,脂肪油5%~20%。壳斗含鞣质19%~29%。
附 树干含鞣质5%~10%。叶及皮含鞣质。花粉含无羁萜、β-香树脂酮、羽扇酮、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阿拉伯聚糖、硬脂酸、棕榈酸、油酸、有机酸(枸橼酸、苹果酸、缩苹果酸)、氨基酸类。
参考文献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
药性性味:苦、涩,微温。 ①《唐本草》:“味苦,微温。” ②《玉楸药解》:“味苦,气涩,平。”
归经:《本草经疏》:“入手阳明、足太阴、少阴经。”
功效:涩肠固脱。
主治:治泻痢脱肛,痔血。 ①《唐本草》:“主下痢,厚肠胃,肥健人。” ②《日华子本草》:“涩肠止泻。” ③《本草经疏》:“涩精。” ④《纲目拾遗》:“治胎疝。” ⑤《食疗本草》:“主止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入散剂。外用:醋磨涂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痢疾初起,有湿热积滞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湿热作痢者,不宜用。” ②《本草汇》:“病齿及火病人忌之。”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神妙橡实散(《圣惠方》)治水谷痢,日夜百余行:橡实60g,干楮叶(炒炙)30g。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3g,不计时候,煎乌梅汤调下。 ②《养生经验合集》:“治婴儿胎疝,小儿初生,止见啼哭,不见病形,后至1~2岁,始知是疝:用麻枥树上之鸳鸯果1对,1对可治3人,加荔枝核(杵碎)7枚,平地木9g。同煎饮,外用柏香熏洗。” ③《南京民间药草》:“治小儿红白痢疾:橡实、生姜、红糖,煎水服。”
单方应用:①《怪证奇方》:“治痔疮出血:橡子粉、糯米粉各30g,炒黄,滚水调作果子,饭上蒸熟食之。” ②《仁斋直指方》:“治下痢脱肛:橡斗子(即橡实)烧存性研末,猪脂和敷。” ③《千金方》:“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橡实1枚,以醋于青石上磨之,以涂肿上,干更涂。”
医药家论述①寇宗奭《本草衍义》:“山中以橡仁为粮,然涩肠。” ②李时珍《纲目》:“其嫩叶可煎饮代茶。”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志专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橡实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志专;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4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