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赤地榆


药材名称:赤地榆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

异名:隔山消(《昆明药用植物调查报告》),紫地榆(《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基源:为牻牛儿苗科老鹳草属植物紫地榆的根。

原植物:紫地榆Geranium strictipes R.Kunth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80cm,全株被柔毛。主根圆锥形,有分枝并有较长的须根,紫色。茎细长,基部蔓延于地上,上部斜上或近直立。叶对生,基生叶和茎生叶同形,具长叶柄,叶柄长过于叶片1~2倍;有小羽状托叶;叶片3~5掌状分裂,直径3~5cm。花1~2朵生于茎和枝的顶端,红色,径约1.5cm。萼片与花瓣近等长或略短。蒴果长喙状,成熟后由基部向上反卷而开展,将种子弹出后而悬掛于花柱上。花期5~6月,果期7~8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093页.2224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向阳山坡、林缘路边、及荒野。分布于云南。

生药

采集:秋末采挖,洗净,除去根须,切片,晒干。药材产于云南。

鉴别:根表面暗褐色,内层紫色,多皱缩纹理,有根须痕。药材多斜切成片,长约2.5cm,宽约1~1.5cm,厚2~5mm,切面黄棕色,木部与皮部常分离,木部色泽较深。易折断,断面粉质样。无臭,味苦。以皮紫、心黄者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性

性味:苦、涩,凉。 ①《滇南本草》:“微温,苦、微涩、酸。” ②《云南中草药》:“苦、涩,微寒。”

功效:消炎,止血,涩肠。

主治:肠炎,痢疾,脘腹疼痛,内出血,鼻衄,便血,月经过多,产后流血,跌打损伤。 ①《滇南本草》:“止面寒、背寒、肚腹痛,日久大肠下血,7天后赤白痢症。” ②《云南中草药》:“消食健胃,止痢止血,治痢疾,腹泻,内出血,月经过多,胃痛。” ③《云南中草药选》:“收敛止血,活血,止痛,健胃止泻。治肠炎,痢疾,慢性胃炎,腹泻,消化不良,月经不调,产后流血不止,鼻衄,跌打劳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浸酒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滇南本草》:“治肠胃积热,大肠经便血或肠风便血,红血痢症:赤地榆30g,槐角(炒,或花亦可)9g,枳壳15g,黄芩9g,荆芥穗6g,全秦归15g,黄连(酒炒)6g,共为细末,合丸桐子大,每服6g。米汤下。” ②《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气管炎:紫地榆15g,陈皮9g。兑红糖,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滇南本草》:“治面寒背寒肚腹疼痛:赤地榆(末)3g,热烧酒下。”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肠炎,痢疾,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月经不调,鼻衄:赤地榆9~15g,水煎服或泡酒服。”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损伤:赤地榆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干品研粉水调敷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宾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赤地榆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宾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4393.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