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刺楸树根


药材名称:刺楸树根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

异名:刺五加(《贵州民间药物》)。

基源:为五加科刺楸属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

原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

余项参见“鸟不宿”条。

生药

采集:夏末秋初采集根或根皮,洗净,晒干。

化学性质

根含刺楸皂甙(Kalopanax soponin)A、B[1],尚含多糖,水解后得半乳糖醛酸、葡萄糠、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水溶性多糖有葡聚糖(Glucan)和果胶质(Pectic substances)[2],竹节皂甙(Chickusetsusaponin)Ⅳ、刺楸皂甙(Kalopanax saponins)C,D,E和F[4,5]。根皮含刺楸皂甙C(Kalopanax saponin C),其结构为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甙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6)-β-D-葡萄糖〕酯甙[3]。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20。[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78。[3] 药学学报 1990;25(1):29。[4]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1990;5(1);24。[5] Chem Pharm Bull 1989;37(2):311。

药性

性味:苦,凉。 ①《四川中药志》:“凉,苦。” ②《陕西中草药》:“苦,凉。有小毒。”

功效:凉血,散瘀,祛风除湿。

主治:肠风痔血,跌打损伤,风湿骨痛。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痔疮,清热解毒。” ②《四川中药志》:“散血,清热,除风湿。治肠风下血,跌打损伤及风湿骨痛。” ③《陕西中草药》:“清热,凉血,除风湿,排脓生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敷或煎水淋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重庆草药》:“治小儿脱肛:刺楸根、五倍子各15~30g。熬水洗。” ②江西《草药手册》:“治跌打损伤:鲜刺楸树根120g,土鳖虫3g。酒煎内服。” ③《贵州民间药物》:“治骨折:刺楸根、三月泡根、大母猪藤根、 叶各等份(鲜用)。捶绒,拌酒糟或酒,先以手法将骨折处复位,再包此药,后上夹板固定,对时1换。” ④江西《草药手册》:“治筋骨痛:鲜刺楸根60g,杜衡3g,鸡血藤30g。水煎服。”

食疗:①《重庆草药》:“治痒子:刺楸根、骚羊牯、天葵子各60g。炖五花肉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肠风下血:刺楸树根、漏芦根。炖猪大肠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宏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刺楸树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宏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4387.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