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大叶钩藤
名称出处:《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概况异名:大钩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双钩藤(《云南中草药选》)。
基源:为茜草科钩藤属植物大叶钩藤的干燥带钩茎枝。钩藤属全世界有30多种,我国约10种。本属亦有学者置于乌檀科(Naucleaceae)中。
原植物:大叶钩藤Uncaria crophylla Wall.
形态:攀缘状大藤本,高12~15m。小枝压扁,有褐色疏粗毛,每一节上有双钩,钩幼时亦有疏粗毛。叶革质,对生,卵形、宽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0~16cm,宽6~12cm,顶端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上面近光滑,下面有褐黄颜色粗毛;托叶卵形,全缘,深2裂,裂片窄卵形。头状花序球形,单生于叶腋,开花时直径4~4.5cm;总花梗长3.5~6.5cm,有褐黄颜色粗毛;花淡黄颜色,长约1.5cm;萼管长,花萼裂片5,线状长圆形;花冠管状漏斗形,花冠裂片5,覆瓦状排列;雄蕊5枚;子房下位,纺锤形,2室。蒴果有长柄,纺锤形,长1~1.5cm,有粗毛。花期夏季。(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192页.图579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600~1470m的丘陵、山地灌丛或杂木林中。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中南半岛及印度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秋、冬季采收,切段,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总生物碱约0.4%[1~3]。叶中含钩藤碱(Rhynchophylline)(1)、柯诺辛碱(Corynoxine)、异柯诺辛碱B(IsocorynoxineB)、及异钩藤碱[4]。
参考文献[1] 贵州药讯 1981;(3):14:292 。[2] 药物分析杂志 1988;8(5):292 。[3] 中草药通讯 1977;(2):43 。[4] Phytochemistry 1973;12:2795。
药理本品所含钩藤碱,有降压作用,可用于轻、中度高血压症[1,2],还能兴奋大鼠 ,抑制离体肠管。
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杂志 1978;58(7):408 。[2] 医药工业 1978;(6):29。
药性性味:甘、苦,凉。
功效:清热平肝,熄风镇惊。
主治:抽搐,高血压,神经性头痛,骨髓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不宜久煎)。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光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大叶钩藤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光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4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