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叶上珠
名称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概况异名:青荚叶、阴证药、大部参(《植物名实图考》),叶上花(《峨眉药用植物》),叶上果(《我国药用植物图鉴》),绿叶托红珠(通称)。
基源:为山茱萸科青荚叶属数种植物的果实及叶。青荚叶属全世界约8种,我国约5种。
原植物:正品叶上珠一般有3种:青荚叶 Helwingia japonica(Thunb.)Dietr.(Helwingia rusciflora Willd.;Osyris japonica Thunb.)。中华青荚叶Helwingia chinensis Batal.。 青荚叶Helwingia hi laica Clarke
历史:叶上珠原名青荚叶,始见于《植物名实图考》,谓:“青荚叶一名阴证药,又名大部参,产宝庆山阜,高尺余,青茎有斑点,短杈长叶,粗纹细齿,厚韧微涩,每叶上结实二粒,生青老黑,颇为诡异。俚医以治阴寒病。”所述与今叶上珠相符。
形态:落叶灌木,高1~3m。嫩枝绿色略带紫色。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椭圆形,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长3~13cm,宽1.5~9cm,边缘具细锯齿,近基部有刺状齿;托叶钻形,边缘具睫毛,早落。花雌雄异株,雄花5~12朵集成密聚伞花序,雌花单生或2~3朵簇生于叶片上面中脉的中部或近基部;花瓣3~5,三角状卵形;雄花具雄蕊3~5裂。雌花子房下位,3~5室,花柱3~5裂。核果近球形,黑色,具3~5棱,花期4~5月,果期8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110页.图3949)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1000m的山坡林下。分布于西南及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日本、不丹、缅甸也有分布。
中华青荚叶与青荚叶的区别在于:叶片为线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顶端尖尾状,基部楔形,长3.5~14.5cm,宽0.8~2cm;托叶边缘具细锯齿。聚伞状的雄花序除生于叶上面中部叶脉外,有时也生于嫩枝上。核果黑色。(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110页.图3950)生于海拔1200~2300m的密林中潮湿处。分布于甘肃、湖北、广东、四川、云南。缅甸也有分布。
青荚叶与上述2种不同之处为:嫩枝黄褐色。叶片为长椭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纸质,长11~13.5cm,宽1~3.5cm,先端渐尖或具尾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刺状锯齿;托叶边缘具钝锯齿。聚伞花序着生于叶面近基部主脉上,也有生于嫩枝上的。核果红色,具棱。(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111页.图3951)生于海拔1200~2400m的山坡密林阴湿处。分布我国西南及广东、广西。印度、斯里兰卡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夏季或初秋叶片未枯黄前,将果实连叶采摘,鲜用或晒干。
贮藏:置干燥处。
药性性味:苦、辛,平。 ①《四川中药志》:“苦,凉。” ②《贵州药用植物调查》:“辛、微苦,平。” ③《贵州草药》:“平,辛、微甘。”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微涩,凉。”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止痛。
主治:痢疾,便血,痈疖疮肿,烫伤。 ①《峨眉药用植物》:“清火。” 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补虚弱。” ③《四川中药志》:“清热除湿,治痢疾,粪后血及落胎。” ④《贵州药用植物调查》:“调虚损,止咳。” ⑤《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汤火伤,疮疖痈肿,无名肿毒,刀伤,蛇咬伤,胃痛。”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跌打损伤,骨折,风湿性关节炎;胃痛,痢疾,月经不调;外用治烧烫伤,疮疖痈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4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陕西中草药》:“治无名肿毒,蛇咬伤:叶上花、紫花地丁、马齿苋各60g,蜈蚣1条。共捣烂外敷,每日换药1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仲灵瑾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叶上珠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仲灵瑾;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