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藁本


药材名称:藁本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藁芨(《山海经》),鬼卿、地新(《本经》),微茎(《别录》),藁板(《山东中药》),西芎(四川、湖北、湖南、江西)。

基源: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藁本以及辽藁本、岩茴香的根和根茎。

原植物:正品藁本的原植物为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但也有将以下2种作为藁本使用的: ①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Nakai et Kitag.)Nakai et Kitag. ②岩茴香Ligusticum tachiroei(Franch.et Sav.)Hiroe et Constance[Seseli tachiroei Franch.et Sav.;Tilingia tachiroei(Franch.et Sav.)Kitag.],又名火藁本(《中药大辞典》),细叶藁本(《秦岭植物志》)。

历史:藁本始载于《本经》,列入中品。在历代本草中常与芎相混淆。《图经本草》云:“叶似白芷香,又似芎,但芎似水芹而大,藁本叶细耳,根上苗下似禾藁,故以名之”。《纲目》载:“江南深山中皆有之,根似芎而轻虚,味麻,不堪作饮也。”所述及绘图与现代所用的藁本相符。

形态:藁本为多年生草本,高达1m。根茎发达,具膨大的结节。茎直立,圆柱形,中空,具条纹。基生叶具长柄,柄长可达20cm,叶片轮廓宽三角形,长10~15cm,宽15~18cm,二回三出式羽状全裂,第一回羽片轮廓为长圆状卵形,长6~10cm,宽5~7cm,下部羽片具柄,柄长3~5cm,基部略扩大,小羽片卵形,长约3cm,宽约2cm,边缘齿状浅裂,具小尖头,顶生小羽片先端渐尖至尾状;茎中部叶较大,上部叶简化。复伞形花序顶生和侧生,果时直径6~8cm;总苞片6~10,线形,长约6mm;伞辐14~30,长达5cm;小总苞片10,线形,长3~4mm;花白色;萼齿不明显;花瓣倒卵形,先端微凹,具内折小尖头;花柱基隆起,花柱长,向下反曲。分生果长圆状卵形,背腹扁压,长4mm,宽2~2.5mm,背棱突起,侧棱略扩大呈翅状;背棱槽内油管1~3,侧棱槽内油管3,合生面油管4~6。胚乳腹面平直。花期8~9月,果期10月,在高海拔地区,其花果期延长至10~11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55期.第2分册.253页.图版105∶1~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0~2700m的林下、沟边草丛中。分布于陕西、浙江、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四川。各地常有栽培。

辽藁本与藁本的区别在于:根圆锥形,分叉;根茎较短。总苞片2枚,长约1cm,早落;伞辐8~16,长2~3cm。分生果棱槽内油管较少,仅1(~2)条,合生面油管2~4。(图见《我国植物志》.第55卷.第2分册.253页.图版105∶7~8)。生于海拔1250~2500m的林下、草甸及沟边等阴湿处。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

岩茴香的区别点为:根茎粗短;根常分叉。茎较纤细,常呈“之”字形弯曲。叶片轮廓卵形,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长3~15mm,宽0.5~1mm,具1脉。复伞形花序少数,直径2~4cm;总苞片2~4,线状披针形,长0.5~1cm,常早落;伞辐6~10,长1~1.5cm。分生果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图见《我国植物志》.第55卷.第2分册.241页.图版99∶1~5)生于海拔1200~2500m的河岸湿地、石砾荒原及岩石缝间。分布于我国吉宁、辽宁、河北、山西、河南。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此外尚有藁本属的另一种和山芎属的1种植物在局部地区作为藁本作用:

①丽江藁本Ligustiicum delavayi Franch.,又名黄藁本(《中药大辞典》),其主要特征为:根细长,长可达10cm,下部分叉。茎自基部簇生,有分枝。叶具长柄,柄长6~25cm;叶片轮廓为长圆状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窄线形至刚毛状,长1~5mm,宽0.5mm;总苞片1~4,线状披针形;伞辐10~14,长3~4cm;萼齿显著。(图见《我国植物志》.第55卷.第2分册.243页.图版100.1~4)生于海拔2800~3800m的山坡灌丛、草地。产于云南。

②鞘山芎Conioselinum vaginatum(Spreng.)Thell.(Ligusticum vaginatum Spreng.),又名新疆藁本(《新疆药用植物志》)。其主要特征为:根多分叉,根茎较粗厚。叶片轮廓为三角形卵形,长16~25cm,宽15~23cm,二至三回3出式羽状全裂;末回裂片长卵形至披针形,长1.5~2cm.宽0.5~0.8cm,边缘羽状深裂。总苞片无,伞辐10~14;小总苞片5~8,线形;萼齿不显。果实背腹扁压,背棱狭翅状,侧棱宽翅状;每棱槽内油管2~3,合生面油管4~6。花期7月,果期8月。生于山坡草丛或河谷灌丛中。产于我国新疆西部地区。原苏联中亚和西西伯利亚有分布,欧洲中部亦有分布。

生药

栽培:宜温和湿润的气候。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及腐殖质土为好。用根茎繁殖,在9~10月间结合收获时,将瘦长的根茎割下作种茎。每段作种根茎应有2~3个节。按株行距各约33cm开穴,每穴栽根茎1~2段,覆土3~5cm。出苗或返青后,注意中耕除草,每年需追肥2~3次。冬季可结合田园清洁施堆肥或草木灰,并培土壅根,以利防冻。

采集:春季发苗前或秋季茎叶枯黄后采挖根茎和根,除去泥土,晒干。

藁本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陕西;辽藁本主产于河北、辽宁、山西、内蒙古。

鉴别

性状:藁本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稍扭曲,略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有纵皱纹,栓皮易剥脱,上端有一至数个圆孔状茎基,下侧有点状须根残痕。体轻,质较硬,折断面淡黄颜色或黄白色,纤维性。气芳香、味苦辛,微麻。

辽藁本根茎呈不规则圆柱状或团块状,长2~10cm,直径0.5~1.5cm。表面棕褐色,上端有数个丛生的叶基及突起的节,下端有多数细长而弯曲的根,根茎及根均有点状须根痕。气味同藁本。

以身干、整齐、香气浓郁者为佳。

显微 藁本根茎的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木栓细胞,皮层狭,韧皮部宽广,根迹维管束纵横散布,油室多,直径64~100μm,大者可至200μm以上,内含黄颜色油状物。形成层环状。木质部被射线分割成20余群,导管多角形,直径14~40μm;木质部束中的木纤维群大多连成一片。髓大,有多数油室。

辽藁本根茎的横切面:与藁本相似,韧皮部有多数油室,直径45~200μm。木质部导管较小,直径10~27μm,木纤维群发达,壁厚,散列,近中心的纤维群有的被3~4列栓化细胞所包围。髓部中有少数油室。(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575页.图426、627)

藁本粉末灰棕色。 ①分泌道巨大,多碎断。横断面观分泌细胞扁长圆形,内含黄棕色分泌物;纵断面分泌细胞略呈长圆形,可见条形分泌物。分泌道外侧细胞纵长,含圆簇状结晶。 ②草酸钙簇晶较多,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呈圆簇状或类长圆形,直径2~17μm,有的一个细胞中含数至十数个结晶。 ③木栓细胞常成片,少数单个散在,棕色或红棕色。横断面呈类长方形,外壁薄,侧壁及内壁增厚;表面观呈类多角形或类长方形,单个散在的角隅稍尖,垂周壁厚5~10μm,微弯曲,有的壁薄,细波状弯曲。有的细胞中含深黄棕色物。 ④石细胞较多,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常与木纤维连结,近无色或淡黄颜色。呈长圆形、类长方形、圆多角形或类纺锤形,直径27~58μm,长49~99μm,壁厚5~18μm,层纹少数可见。木纤维多成束,淡黄颜色或黄棕色。呈梭形,稍弯曲,末端斜尖、钝圆或有分枝,有的中部较膨大,直径9~29μm,长256μm或更长,壁厚4~10μm,纹孔细小,点状、裂缝状、人字状或十字状。另可见网纹、螺纹、具缘纹孔导管和淀粉粒。(图见徐国钧等《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301页.图144)

理化:取藁本、辽藁本粉末各2g,加乙醚6ml,冷浸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干,残渣用氯仿溶解至100ml,供点样用。以阿魏酸为对照品。吸附剂为1%CMCNa-硅胶G。展开剂用氯仿-苯-甲醇(20∶20∶6),展距17.5cm。取出晾干,至荧光灯下观察荧光,样品液与对照品液在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575页.图428)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理

①对中枢神经作用 藁本中性油1/10,1/5LD50剂量ig(igLD50为70.17±4.95g(生药)/kg)能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对抗 引起的运动兴奋,增强硫喷妥钠的催眠作用,对抗酒石酸锑钾引起的扭体反应,延长热板反应时间,降低致热兔及正常小鼠体温[1]。 ②降压及扩张血管 藁本及辽藁本的水或醇提液2g/kg iv,均使麻醉兔血压下降,水提液2g/kgiv,对带神经离体兔耳无明显作用,对去神经离体兔耳直接灌流,可使血管扩张[2]。 ③对平滑肌作用 藁本中性油1.4×10-3~5.6×10-3g/ml浓度,对兔离体肠平滑肌及兔离体 平滑肌均有抑制作用,并对抗组胺、乙酰胆碱、烟碱、毒扁豆碱、酚妥拉明、氯化钡引起的肠活动兴奋,也对抗催产素引起的 张力的升高[3]。 藁本水提液1.3%(最终浓度)可使离体兔肠抑制,并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肠管收缩[2]。 ④抗炎 藁本中性油按1/10,1/5LD50剂量ig(同文献[1]),对小鼠由醋酸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小鼠由二甲苯引起的耳壳肿胀及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跖肿胀均有抑制作用[4]。 ⑤抗真菌 藁本煎剂15%~30%用试管法,对许兰氏黄癣菌、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堇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共心性毛癣菌、红色毛癣菌、铁锈色毛癣菌、犬小芽胞菌、足蹠毛癣菌、趾间毛癣菌有抑制作用[5]。

参考文献

[1]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7(12):738。[2] 中草药 1981;12(3):17。[3] 中药通报 1987;12(4):240。[4] 中草药 1989;20(6):262。[5]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8;6(3):210。

药性

性味:辛,温。 ①《药性论》:“微温。” ②《本草正》:“味甘、辛,性温。”

归经:入膀胱经。 ①《珍珠囊》:“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经。” ②《本草求真》:“入膀胱,兼入奇督。”

功效:散风,祛寒,镇痛,胜湿。

主治:风寒头痛,巅顶痛,寒湿腹痛,泄泻,疝瘕,疥癣。 ①《本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 ②《别录》:“辟雾露润泽;疗风邪曳,金疮。” ③《药性论》:“治恶风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头风疮。” ④《日华子本草》:“治痫疾,并皮肤疵皯,酒齇,粉刺。” ⑤《医学启源》:“治头痛,胸痛,齿痛。” ⑥李杲:“治头面及遍身皮肤风湿。” ⑦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⑧《纲目》:“治痈疽,排脓内塞。” ⑨《本草正》:“疗风湿泄泻,风痫雾露瘴疫。” ⑩《本草再新》:“治风湿痛痒头风目肿,泄泻疟痢。”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涂。

使用注意:血虚头痛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茹。” ②《药性论》:“畏青葙子。” ③《本草经疏》:“温病头痛,发热口渴或骨疼,及伤寒发于春夏,阳症头痛,产后血虚火炎头痛,皆不宜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藁本汤(《活法机要》)治大实心痛:藁本15g,苍术30g。为粗末,水煎服。 ②藁本散(《太平圣惠方》)治头面有风,牵引眼睛疼痛,偏视不明:藁本、秦艽各30g,羌活、细辛、山药各1g,桂心、山茱萸、天雄、蔓荆子各15g。研为散,每服6g,温酒调下。 ③藁本散(《太平圣惠方》)治妇人血风流注,腰脚疼痛不可忍:藁本45g,龟板、穿山甲、虎胫骨各60g,天麻、狗脊、血竭、没药、蝉衣、桂心、骨碎补各30g,麝香15g。研为散,每服6g,生姜黑豆淋酒调下。 ④白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男女一切风,遍身疮癣,手足顽麻,偏正头疼,鼻塞脑闷:藁本、细辛、白芷、川芎、甘草各等份。每药末120g,入煅石膏500g,水泛为丸,每30g作8丸。每服1丸,薄荷茶嚼下。 ⑤《广济方》:“治寒邪郁于足太阳经,头痛及巅顶痛:藁本、川芎、细辛、葱头。煎服。”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寒感冒头痛:藁本、防风、川芎各9g,白芷、菊花各6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保幼大全》:“治小儿疥癣:藁本煎汤浴之,并以浣衣。” ②《中草药学》:“治疥癣,粉刺:藁本适量,煎汤洗患处。” ③《中草药学》:“治风寒感冒头痛:藁本、防风各9g,水煎服。” ④《新疆中草药手册》:“治胃痉挛、腹痛:藁本15g,苍术9g,水煎服。” ⑤《便民图纂》:“干洗头屑:藁本、白芷等份。为末,夜掺发内,明早梳之,垢自去。” ⑥《鸡峰普济方》:“治鼻上面上赤:藁本研细末,先以皂角水擦动赤处,拭干,以冷水或蜜水调涂,干再用。”

医药家论述

①陶弘景:“藁本,俗中皆用芎根须,其形气乃相类,而《桐君药录》说芎苗似藁本,论说花实皆不同,所生处又异,今东山别有藁本,形气甚相似,惟长大耳。” ②张元素:“藁本乃太阳经风药,其气雄状,寒气郁于本经头痛必用之药,巅顶痛非此不能除。与木香同用,治雾露之清邪中于上焦;与白芷同作面脂,既治风,又治湿,亦各从其类也。” ③李时珍:“夏英公病泄,太医以虚治不效,霍翁曰,风客于胃也、饮以藁本汤而止,盖藁本能去风湿耳。” ④倪朱谟《本草汇言》:“藁本,升阳而发散风湿,上通巅顶,下达肠胃之药也。其气辛香雄烈,能清上焦之邪,辟雾露之气,故治风头痛,寒气犯脑以连齿痛。又能利下焦之湿,消阴障之气,故兼治妇人阴中作痛,腹中急疾,疝瘕淋带,及老人风客于胃,久利不止。大抵辛温升散,祛风寒湿气于巨阳之经为专功,若利下焦寒湿之证,必兼下行之药为善。” ⑤张璐《本经逢原》:“今人只知藁本为治巅顶头脑之药,而《本经》治妇人疝瘕,腹中急,阴中寒等证,皆太阳经寒湿为病,亦属客邪内犯之候,故用藁本去风除湿,则中外之疾皆痊,岂特除风头痛而已哉。” ⑥黄宫绣《本草求真》:“藁本,书言能治胃风泄泻,又治粉刺酒齇,也是风干太阳,连累而及,治则与之俱治,豈但治风头痛而已哉。或谓其性颇有类于芎,皆能以治头痛,然一主于肝胆,虽行头目,而不及于巅顶,一主太阳及督,虽其上下皆通,而不兼及肝胆之为异耳。” ⑦《本草正义》:“藁本味辛气温,上行升散,专主太阳、太阴之寒风寒湿,而能疏达厥阴郁滞,功用与细辛、川芎、羌活近似。《本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皆清阳不振,厥阴之气郁窒不伸为病,温以和之,升以举之,解结除寒,斯急痛可已,疝瘕可除。而阴虚内热、肝络结滞之疝瘕急痛,非其治也。《别录》谓辟雾露润泽者,温升助阳,能胜寒湿,此即仲景所谓清邪中上之病,亦即《经》言阳中雾露之气也。又谓疗风邪亸曳,则风寒袭络,而经掣不仁,步履无力之症,庶几近之。亦有阴虚无力,痿躄不用,而肢体亸曳者,则更非风药所可妄试。”

参考文章藁本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振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藁本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振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4329.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