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枳壳
名称出处:《开宝本草》
概况异名:川枳壳(四川),江枳壳(江西),湘枳壳(湖南),苏枳壳(江苏)。
基源:为芸香科柑属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原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及其变种(代代花C.aurantium L.cv.daidai-黄皮酸橙C.aurantium L cv.huangpi。朱栾C.aurantium L.cv.chuluan。塘橙C.aurantium L.cv.Tancheng)。代代花Citrus aurantium L.var.a ra Engl.,又名代代(浙江、江苏)。香圆Citrus wilsonii Tanaka〔C.grandis(L.)O eck var.shangyuan Hu〕。少部分地区如福建惯用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L.)Raf.,药材名绿衣枳壳。
历史:枳壳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列于木部中品。唐《本草拾遗》载:“旧云江南为橘,江北为枳,今江南俱有枳橘,江北有枳无橘。对照《证类本草》附图,汝州(今河南临汝县)枳壳和成州(今甘肃成县)枳实均是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L.)Raf.,故现今植物书籍亦称此种植物的中名为枳。根据古代本草的描述,除枸橘可作枳实枳壳外,尚有其他种柑橘类植物也作枳实、枳壳,正如苏颂曰:“……今医家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整而大者为枳壳,皆以‘翻肚似盆口状’,陈久者为胜。”在观察枸橘的成熟或未成熟的果实横切者不是“翻肚似盆口状”,而酸橙及香圆果实横切者才有这种特征,由此可知古代枳壳的原植物不止一种。明《纲目》对枳的记载不很明确,但从其附图的叶形为单身复叶看为柑橘类植物,此外,另有枸橘(别名臭桔)的记载:“枸橘处处有之,树、叶并与橘同,但干多刺。三月开白花,青蕊不香,结实大如弹丸,形如枳而壳薄,不香,人家多收种为藩篱,亦或收小实,伪充枳实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从这段描述并参照附图(叶为三小叶的复叶)可知,其所谓的枸橘即为枸橘属植物枸橘,由此可见,古代本草记载的枳虽为枸橘,但药用枳壳、枳实为酸橙或香圆等的果实,与现今药用习惯一致,以酸橙为正品。
形态:常绿小乔木,枝有刺。叶互生,叶柄有狭长形或狭长倒心形叶翼,长5~22mm,宽2~6mm;叶片倒卵状椭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3.5-10cm,宽1.5~5cm,先端短而钝,渐尖,或有微凹头,基部阔楔形或圆形,全缘或有不明显的波状锯齿,无毛,有透明油点,背面叶脉明显。花单性或数朵簇生于叶腋,白色;花萼杯状,5裂,裂片阔三角形,有疏短毛;花瓣5,长椭圆形,质厚,长1.5~2.0cm,宽5~7mrn,略向外反卷;雄蕊20或更多,花丝基部部分合生,花药细长;雌蕊1,比雄蕊略短,子房球形,9~13室,每室含胚珠多数。柑果圆形,略扁,橙黄颜色,果皮粗糙。花期4-5月,果实成熟期11月。(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7页 彩图7)
生境与分布: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柑橘产区均有栽种。主要栽培于浙江、江西、湖南、和四川。
代代花与酸橙的主要区别为叶翼较宽,呈倒心形,长8~35cm,宽4~15mm;开花后花萼增长变厚。(图见《中药志》.第2版 第3册.49页.图28)栽培于低山地或丘陵,苏州地区盆栽。主要栽培于苏州及浙江。
香圆与酸橙及代代花的主要区别为乔木,高达9~11m。叶片椭圆形,叶翼宽大呈心形;果实表面多粗糙,有的有疣状凸起。花期4~5月,果实成熟期10~11月。(图见《中药志》.第2版.第3册.63页.图35)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陕西、四川等地有栽培。
生药采集:7~8月采摘近成熟而皮尚绿的果实,自中部横切为两半,晒干或低温干燥。枸橘(绿色枳壳)产于福建、陕西等。酸橙枳壳、香圆枳壳产干四川、江西、浙江等地。
鉴别
性状:①绿衣枳壳半圆球形,直径2~3.5cm,外皮橙褐色或黄绿色,散有众多小油点及网状隆起的皱纹,密被细柔毛,果实顶端的一部有明显的花柱残基。基部的一面有果柄痕或残留短果柄。横切面果皮厚4~6mm,黄白色,沿外缘有1~2列棕黄颜色油点,瓤囊6~8瓣,干缩呈棕褐色,中心柱宽4~6mm。气香,汁胞味微酸、苦。 ②酸橙枳壳半圆球形,直径4.5~5.5cm;表面绿褐色或绿棕色,略粗糙,散生多数油点,顶端一面有花柱残基,基部一面有果柄痕。横切面果皮厚6~12mm,中果皮黄白色,边缘有1~2列棕黄颜色油点,瓤囊10~13瓣,棕褐色,每瓤囊中常有种子数粒,中心柱宽7~11mm。气香,汁胞味苦而后酸。 ③香圆枳壳外形与酸橙枳壳相似;表面褐色或棕褐色,花柱残基的周围通常有一圈金钱环。横切面果皮厚7~13mm,中果皮灰白色或白色,瓤瓣10~12瓣,中心柱宽4~7mm。气香,汁胞味酸而后苦。
显微 ①绿衣枳壳粉末:黄棕色。 1)中果皮薄壁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壁大多不均匀增厚,厚5~11μm,非木化,部分增厚壁呈连珠状。 2)外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至29μm,壁颇厚,表皮凹凸不平,凸起部分气孔易见。气孔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4~32μm,副卫细胞7~9个。表皮层以下的几列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 3)非腺毛单细胞,淡黄颜色或绿黄颜色。长30~290μm,直径16~29μm,壁厚4~7μm,疣状突起细密而明显,胞腔具1~10横膈。 4)草酸钙方晶,长至19μm。 5)网纹导管直径约直17μm。 6)种皮断面观表皮细胞径向延长,弯曲,外侧粘液层甚厚。此外,油室碎片偶可见,有挥发油滴。汁囊组织淡黄颜色或无色,细胞界限不明显。(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469页.图228) ②酸橙枳壳粉末:棕色。 1)中果皮薄壁细胞。壁厚8~16μm。 2)外果皮表皮细胞多角形、方形或狭长,直径至13μm。气孔类圆形,直径24~27μm,副卫细胞5~8个。 3)汁囊组织淡棕色,表皮细胞狭长,壁甚薄,微波状弯曲,或细胞皱缩成线形,其下层薄壁组织中散有方晶,有的含晶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 4)草酸钙方晶长至37μm。 5)螺纹、网纹导管,直径至24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463页.图225) ③香圆枳壳粉末:淡棕黄颜色。 1)中果皮薄壁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壁厚5~10μm,部分增厚壁连珠状。 2)外果皮表皮细胞,直径至11μm。气孔扁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6~28μm,副卫细胞5~7个。 3)汁囊组织淡黄颜色。表皮细胞微波状弯曲,其下层细胞较大,与表皮细胞呈垂直方向排列,或上下层细胞斜向重迭排列,细胞中含方晶。 4)草酸钙方晶,长至26μm。 5)螺纹、网纹导管直径至24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467页.图227)
理化:取样品粉末1g,加甲醇5ml冷浸48小时以上,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以辛弗林为对照,以氯仿-丙酮-乙醇-氨水(5·3·1.5∶0.5)为展开剂,展距20cm,先在紫外灯下观察,然后喷茚三酮试剂,加热显色,辛弗林显红色。(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53页.图30)
加工炮制:①枳壳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后筛去碎落的瓤核。 ②麸炒枳壳 取麸皮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俟冒烟时,加入枳壳片,迅速拌炒至深黄颜色,麸皮呈焦黄颜色时,取出,筛去焦麸皮,放凉。每100kg枳壳片,用麸皮10k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枸橘果实含枸橘甙(Poncirin)、柚皮甙(Naringin)、枳实甙(Citrifolioside)[1]、枸橘素(Citrifoliol、I-Isosakuranetin)、新橙皮甙(Neohesperidin)[2]等黄酮类化合物,另含枸橘苦素(Ponci rirt)、异枸橘苦素(Isoponci rin)[1]、大量枸橼酸[2]。果皮含挥发油,油中成分有α-蒎烯、莰烯、β-月桂烯、水芹烯、α-苧烯、γ-松油烯、对-伞花素、辛醛、甲基庚酮、辛醇乙酯、辛烷、芳樟醇、壬醇、甲酸橙花醇酯、香茅醇乙酸酯(Citronellylacetate)、十二烷醛(Dcdec )、香叶醇乙酸酯、香叶醇甲酸酯、β-蒎烯等[3]。果肉含枸橼酸及芳樟醇[2]。种子含柠檬苦素(Limonin)、欧前胡内酯(Imperatorin)、香柠檬内酯(Bergapten)、葡萄柚内酯(Aurapten、7-Geranyloxycou rin)、6-甲氧基葡萄柚内酯(6-Methoxyaurapten)、去乙酰罗米林(Deacetylnomilin)、苧烯[2]、花椒毒酚(Xanthotoxol)、别欧前胡内酯(Allo-imperatorin)[1]、异茴芹内酯(Isopimpinelline)、普兰甙元(Prangenin)和它的水合物(Prangenin hydrate)[4]。种子油含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油酸、亚麻酸及β-谷甾醇[3]。
酸橙果实含橙皮甙(Hesperidin)、新橙皮甙、川陈皮素(Nobiletin)、5-邻-去甲基川陈皮素(5-O-De ethyl-nobiletin)、喹诺啉(Quinoline)、那可汀(Narcotme)、去甲肾上腺素(Nor )、色胺(Tryptamine)、酪胺(Tryramine)、辛弗林(对羟福林,Synephrine)、N-甲基酪胺(N-Methyltryramine)[5]、柚皮甙、野漆树甙(Rhoifolin)、忍冬甙(Lonicerin)[6],此外尚含柠檬酸、维生素C和P、果胶、色素、无机盐等[7]。成熟果实外果皮含挥发油1.5%~2.5%,油中主含d-苧烯,约90%,并有少量癸醛、邻氨基苯甲酸甲酯、芳樟醇和萜品醇,此外含橙皮甙、柚皮甙、新橙皮甙、苦橙甙(Aurantia rin)、苦橙酸(Aurantia ric acid)及苦味树脂,苦橙甙含量可达1.5%~2.5%[8]。
香圆外果皮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香叶醛、苧烯等[9],另含辛弗林、N-甲基酪胺[10],及10种胡萝卜烃类化合物,已知的有η-Carotene、Mutatochrome、β-Apo-8-carotenal、Auroxanthin、Luteoxanthin、Mutatoxanthin、Cryptoflavin和Phytofluene,并含有维生素原A[11]。
参考文献[1] 中药志.第3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5。[2]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538。[3]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6。[4] Phytochemistry 1977;16(8):1257。[5] 中药志.第3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50。[6]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41。[7] 中药志.第3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42。[8]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科技出版社,1976:516。[9]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45。[10] 中草药 1981;12(8):345。[11] CA 1983;99:3019t。
药理炮制对枳壳作用的影响:生枳壳、麸炒枳壳的药理作用相似,对兔离体肠段的自主活动有抑制作用,对乙酰胆碱引起的兔肠痉挛有拮抗作用,促进小鼠肠推进,加强离体免 收缩。生枳壳上述作用均比炒枳壳强。认为枳壳经过麸炒,基本保留原有药理作用,但缓和强峻烈之性。对羟福林与N-甲基酪胺参见“枳实”条。
参考文献中成药研究 1987;(10):17。
药性性味:苦、辛,凉。 ①《医学启源》:“寒,苦。” ②《雷公炮炙论》:“辛、苦。” ③《开宝本草》:“苦、酸,微寒。”
归经:肺、脾、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胃、大肠四经。” ②《药品化义》:“入肺、脾、胃大肠四经。” ③《中医大辞典》:“肺、肝、脾经。”
功效:利气,宽中,行痰,消积,消痞。
主治:胸膈痰滞,胸痞,肋胀,食积,噫气,呕逆,下痢后重,胃下垂,脱肛, 脱垂。 ①《雷公炮炙论》:“能消一切。” ②《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癥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 ③《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痰,心腹结气,两肋胀虚,关膈拥塞。” ④《珍珠囊》:“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 ⑤《开宝本草》:“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 ⑥《纲目》:“治里急后重。” ⑦《医学启源》:“破心下坚痞,利胸中气,化痰,消食。” ⑧《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 下垂,脱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大剂15~6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炒热熨。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疏》:“肺气虚弱者忌之,脾胃寒、中气不透而痰涌喘急者忌之,咳嗽不因于风寒入肺气壅者,服之反能作剧,咳嗽阴虚火炎者,服之立至危殆,一概胎前产后,咸不宜服。” ②李杲:“气血弱者不可服。” ③《本草汇言》:“如肝阴亏,血损营虚,胁肋隐痛者,勿用也。下痢日久,中气虚陷,愈下愈坠,愈后重急迫者,勿用也。” ④《本草备要》:“孕妇及气虚人忌用。”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青皮、郁金、香附,治肝气郁结,胁肋胀痛。 ②配陈皮、木香,治肝胃不和,脘腹胀满疼痛。 ③配桂枝,治胸胁肋间刺痛。 ④配竹茹、黄连,治胆胃有热之恶心呕吐。 ⑤配黄芪、升麻,治 脱垂,胃下垂,脱肛。 ⑥配半夏、陈皮、茯苓,治痰湿壅盛型支气管哮喘。 ⑦配生大黄、厚朴,治痢疾腹痛,里急后重。 ⑧配神曲、麦芽、白术,治消化不良,胸膈胀闷。 ⑨配木香、柿蒂,治呃逆不止。 ⑩配黄连、黄芩,治脾胃湿热,脘痞口苦,大便泄泻。 ⑾配柴胡、桃仁、红花,治跌打损伤所致胸胁刺痛。 ⑿配九头狮子草,治瘰疬。 ⒀配槟榔、沉香、乌药,治喘逆,张口抬肩,呼吸急促。 ⒁配肉桂、细辛、附子,治阳虚气滞,水饮内停。 ⒂配黄芩、白术,治妊娠胎漏下血。 ⒃配杏仁,治大便不通。 ⒄配黄连、槐花,治赤白痢疾。 ⒅配白毛夏枯草,治 结块。 ⒆配小茴香、苦楝子、黄柏,治睾丸肿痛。 ⒇配青木香、小茴香、苦楝子,治疝气。 (21)配白术、赤小豆,治丘疹性荨麻疹。
方选和验方: ①枳壳丸(《卫生宝鉴》)治中焦气滞,胸膈痞满,饮食退化,四肢困倦,呕逆恶心:三棱(炮)、广茂(炮)、黑牵牛(炒)各30g,白茯苓(去皮)、白术、青皮各45g,陈皮(去白)36g,木香、枳壳(麸炒)、半夏(炮)、槟榔各30g。上药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食后用温姜汤送下。 ②枳壳汤(《圣济总录》)治大便不通,胸胁胀满臌闷,食欲不振: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炙,锉)各3g,大腹皮19g(锉),百合、牵牛子(炒)、赤茯苓(去黑皮)各30g,赤芍药、桑根白皮(锉)各9g,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阴干)15g。上9味,粗捣筛。每服15g,用水250ml,煎至150ml,去渣,空腹时温服,以通为度。 ③廓清饮(《景岳全书》)治三焦壅滞,胸膈胀满,气道不清,小水不利,年力未衰,通身肿胀,或肚腹单胀:枳壳6g,厚朴4.5g,大腹皮3~6g,白芥子1.5~2.1g或3~6g,萝卜子(生捣)3g(如中不甚胀,能食者不必用此),茯苓(连皮用)6~9g,泽泻6~9g,陈皮3g。以水500ml,煎取350ml,空腹时温服。 ④四磨汤(《症因脉治》)治伤损喘逆,张口抬肩,呼吸气急,不能接续,或胸胁作痛:枳壳、槟榔、沉香、乌药。用水磨取浓汁煎服。 ⑤枳壳散(《普济本事方》)治三焦痞塞,胸膈满闷,背膂引疼,心腹膨胀,胁肋刺痛,食饮不下,噎塞不通,呕吐痰涎,口苦吞酸,羸瘦少力,短气烦闷:枳壳(去瓤,锉,麸炒)、荆三棱、橘皮(去白)、益智仁、蓬莪术、槟榔、肉桂(不见火)各30g,干姜、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甘草(炙)、青皮(去白)、肉豆蔻、木香各15g。上为细末,每服6g,用水250ml,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50ml,热服,不拘时候。 ⑥枳连丸(《活人心统》)治痢疾,里急后重,赤白相杂:陈枳壳90g,川黄连90g,槐花(炒)60g。上药为末,水泛白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g,白汤送下。 ⑦枳香散(《枕峰说疫》)治呃逆:枳壳15g,木香3g。上药共为细末,每次3g,开水调服。 ⑧枳壳防风丸(《婴童百问》)治小儿龟背:枳壳(麸炒)、防风(去芦)、独活(去芦)、大黄(煨)、前胡(去芦)、麻黄(去芦)、当归各3g。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10丸,食后米汤下。 ⑨枳壳半夏汤(《世医得效方》)治痰热内阻,肺气不宣,胸膈痞满:枳壳、半夏、黄芩、桔梗各6g,甘草3g。上锉为散。每服12g,加生姜3片,桑白皮2g,乌梅1个。水煎服。 ⑩枳壳橘皮汤(《鸡峰普济方》)治痰气停积,胸中痞满,呕吐,不思饮食:茯苓、白术各45g,人参、枳壳各30g,陈橘皮22g。上药为细末。每服9g,用水300ml,加生姜7片,同煎至160ml,去渣温服,1日2~3次。 ⑾枳壳木香丸(《圣济总录》)治留饮宿食不消:枳壳(去瓤,麸炒)60g,木香、大黄(纸裹煨)各15g,槟榔(锉)、川芎、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焙研)各30g。上6味,将前5味捣罗为末,入郁李仁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15丸,食后、临卧用温生姜汤下。 ⑿枳壳饮子(《博济方》)治妇人手足烦热,夜卧多汗,肌肉黄瘁,经候不调,四肢烦倦,心胸烦闷,状似劳气:枳壳60g(去皮,麸炒),半夏30g(汤洗7次,以生姜汁浸3日,用麸炒黄),红芍药30g,柴胡(去芦)45g,黄芩45g。上5味,共为细末,每服6g,用水250ml,加生姜3片,大枣2枚,同煎至120ml,去渣温服。 ⒀枳杏丸(《女科百问》)治大便不通:杏仁30g(汤泡,去皮、尖,别研),枳壳60g(先研为末)。上药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50丸,食前用米饮或生姜汤送下。 ⒁枳芩散(《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治妇人胎漏下血:枳壳(麸炒)、黄芩各15g,白术90g。水煎服。 ⒂二仙丹(《疡医大全》)治瘰疬:枳壳500g(每个切二开,去瓤,入斑蝥去翅、足7个。仍将二片合住,以线十字扎紧,用上好醋浸7天,再以醋煮3小时,必要时多加好醋,煮透冷定,解去线,拣去斑蝥,只将枳壳切片阴干),紫背天葵500g(如无,以九头狮子草代之)。上药共为细末,将煮枳壳多余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酒、水任下,早、晚各1服,未出头者自消,已出头者用膏贴之自愈。 ⒃《安徽中草药》:“治疝气:枳壳15g,苦楝子9g,青木香6g,小茴香4.5g,煎服。” ⒄胃炎合剂(浙江中医杂志 1990;(4))治慢性胃炎:枳壳、陈皮、生紫菀、栀子各10g,佛手、半夏、旋覆花、五灵脂各12g,生麦芽15g,沙参、白术、茯苓、生山药、丹参各20g,木香6g。每日1剂,水煎服,30天为1疗程。 ⒅保产无忧散(湖北中医杂志 1981;(9))治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室女血崩:荆芥2.4g,枳壳1.8g,川芎、当归各4.5g,白芍3.6g,羌活、甘草、生黄芪各1.5g,川贝、菟丝子各3g,艾叶、川朴各2.1g,生姜2片。 ⒆洗痔汤(陕西中医 1981;(4))治炎性外痔,血栓外痔, 疾病术后并发水肿:枳壳、黄连、白芷、栀子、槐花、甘草、薄荷、黄柏各15g,苦参、地骨皮各60g,大黄、蛇床子各30g。水煎熏洗患部20~30分钟,每日2次。 ⒇升提汤(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治Ⅰ度 脱垂:枳壳15g,茺蔚子15g,浓煎成150ml,加糖适量,每日服100ml,1月为1疗程。服药期间作轻工作。 (21)枳桔汤(《我国中医秘方大全》)治小儿痰湿性哮喘症:半夏4g,陈皮4g,茯苓5g,甘草1.5g,桔梗4g,枳壳4g,神曲5g。水煎服,以上为3岁小儿用量。 (22)瓜蒌枳壳汤(《我国中医秘方大全》)治肋骨骨折引起的血气胸:瓜蒌12g,枳壳10g,茯苓10g,半夏10g,陈皮6g,甘草3g,青皮6g,桔梗6g,水煎服。 (23)清热解毒饮(《我国中医秘方大全》)治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柴胡10g,枳壳15g,郁金15g,虎杖10g,鸭脚木15g,半枝莲15g,僵蚕10g,丹参15g,赤芍20g,甘草3g。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 (24)枳术赤豆饮(中医杂志 1982;(6))治丘疹性荨麻疹:炒白术、炒枳壳、蝉衣、赤芍、防风各6g,茯苓皮、赤小豆、冬瓜皮各12g,荆芥3g。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外搽15%的百部酊。
单方应用:①《经验方》:“治产后生肠不收:枳壳60g,去瓤煎汤,温浸良久即入。” ②《经验后方》:“治风疹痒不止:枳壳90g,麸炒微黄,去瓤为末。每服6g。非时,水200ml,煎至6分,去渣服。” ③《全幼心鉴》:“治小儿秕涩:枳壳(煨,去瓤)、甘草各3g,以水煎服。” ④《太平圣惠方》:“治牙齿疼痛:枳壳浸酒含漱。” ⑤《世医得效方》:“治小儿软疖:大枳壳1个,去白,磨口平,以面糊抹边,合疖上,自出脓血尽,更无疤痕也。” ⑥《安徽中草药》:“治 脱垂,脱肛,胃下垂:枳壳30~60g,煎服; 脱垂和脱肛,可另用五倍子15g煎水外洗。” ⑦《安徽中草药》:“治产后腹痛:枳壳9g,白芍12g,煎服。”
医药家论述①张元素:“凡气刺痛用枳壳,看何经分以引经药导之,破滞气亦用枳壳,高者用之,然能损胸中至高之气,止可二三服而已。” ②王好古:“枳壳主高,枳实主下,高者主气,下者主血,故壳主胸膈皮毛之病,实主心腹脾胃之病,大同小异。朱肱《活人书》言治痞,宜先用桔梗枳壳汤,非用此治心下痞也。果知误下,气将陷而成痞,故先用此,便不致于痞也。若已成痞而用此,则失之晚矣。不惟不能治痞,反损胸中之气,先之一字有谓也。” ③缪希雍《本草经疏》:“枳壳,气味所主,与枳实大略相同。但枳实形小,其气全,其性烈,故善下达;枳壳形大,其气散,其性缓,故其行稍迟,是以能入胸膈肺胃之分及入大肠也。其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止风痛者,盖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风寒湿入于二经,则皮肤瘙痒,或作痛,或麻木,此药有苦泄辛散之功,兼能引诸风药入于二脏,故为治风所需。风邪既散,则关节自然通利矣。其疗劳气咳嗽,背膊闷倦者,盖亦指风寒郁于上焦,则肺气滞而为闷倦咳嗽。《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枳壳味苦,能泄至高之气,故主之也。又肺与大肠为表里,风邪入肺,则并入大肠,风热相搏而为肠风下血,苦寒下泄之气,则血热清而风自除矣。其主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安胃诸证,悉与枳实相同,第其气稍缓耳。”“今世多用以治妇人胎气不安,或至八、九月为易产之剂,动辄资用。殊不知妇人怀孕,全赖气血以养胎,气血充足则胎自易产,且娠妇至八、九月精神困倦,四肢软弱,饮食减少,动息喘促,何莫非虚弱之症,而更用此耗散之药耶?” ④李时珍《纲目》:“枳实、枳壳,气味功用俱同,上世亦无分别,魏、晋以来,始分实、壳之用。洁古张氏,东垣李氏,又分治高治下之说。大抵其功皆能利气,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痞胀消,气通则痛刺止,气利则后重除,故以枳实利胸膈,枳壳利肠胃,然张仲景治胸痹痞满,以枳实为要药,诸方治下血痔痢,大肠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壳为通用,则枳实不独治下,而枳壳不独治高也。盖自飞门至魄门,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气而已,则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无伤。《杜壬方》载瘦胎饮,张洁古《治法机要》改以枳术丸日服,令胎瘦易生,谓之束胎丸。而寇宗奭《衍义》言,胎壮则子有力易生,令服枳壳药,反致无力,兼子亦气弱难养,所谓缩胎易产者,大不然也。以理思之,寇氏之说,似觉为优,或胎前气盛壅滞者宜用之,所谓八、九月胎必用枳壳、苏梗以顺气,胎前无滞,则产后无虚也。若气禀弱者,即大非所宜矣。” ⑤周岩《本草思辨录》:“枳壳,乃枳实之老而壳薄者。既名枳壳,须去穰核用之,壳、实古原不分,性用亦无少异。若治胸膈痞塞,枳壳较枳实少胜。然何如以枳实协辛温轻扬之橘皮、桂枝,以奏功尤大乎。惟《本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则惟去穰核之枳壳为宜。盖痒为风,寒热结为痹,于皮肤中除风除痹,用枳实则易走里,难与枳壳争能。”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茂实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枳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茂实;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4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