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花蕊石
名称出处:《嘉祐本草》
概况异名:花乳石(《嘉祐本草》)。
基源:花蕊石为变质岩类岩石。
原矿物:花蕊石一般指蛇纹石大理岩。白云石岩、石灰岩、橄榄石大理岩、透辉石岩、透闪石岩、大理岩以及石英岩等系四川、广州、山东、甘肃、江苏等地区混作为花蕊石药用。
历史:花蕊石原名花乳石,最早记载花乳石的是《嘉祐本草》。寇宗奭释其名曰:“黄石中间有淡白点,以此得花之名。《图经》作花蕊石,是取其色黄。”苏颂谓:“体至坚重,色如硫黄,形块有极大者,陕西人镌为器用。”李时珍谓:“生代州(今山西雁门关、代县一带)山谷中,有五色。”表明古代说法就不一。20年代石雅认为:“现在市上卖的是大理石。”以后的文献多记载为蛇纹石大理岩,《我国药典1963年版》收载的花蕊石基源确定为蛇纹石大理岩。据报道,临床观察为蛇纹石大理岩的花蕊石是较好的止血药,疗效与古代本草所载的相同。
形态:花蕊石主由大理岩及蛇纹石组成。大理岩的矿物成分是方解石,方解石属于三方晶系。一般呈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通常呈白色、浅灰色;条痕白色。硬度3。密度2.7g/cm3。
蛇纹石属于单斜晶系。一般呈黄绿色。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硬度2.5~3.5。密度2.55g/cm3。具滑感。分布于方解石粒间。
产状:大理岩是由沉积的碳酸盐岩石(石灰岩)变质而成。含少量杂质的石灰岩在低级变质时可出现含蛇纹石、滑石等大理岩。而最常见的一种为含有蛇纹石大理岩。
产地 产于陕西、河南、河北、浙江、湖南、广西、四川、云南、辽宁等地。
混淆品白云岩、石灰岩、橄榄石大理岩、透辉石岩、透闪石岩、大理岩、石英岩与蛇纹石大理岩不同处:
白云岩由白云石〔CaMg(CO3)2〕组成;近于菱面体;灰白色,中间无黄颜色或黄绿色花纹,击之,具腐卵臭气。
石灰岩由方解石(CaCO3)组成,为不规则致密块状;灰色。
橄榄石大理岩主由方解石与橄榄石((Mg,Fe)2SiO4)组成。为不规则致密块状;白色,其中夹有黄绿色条块;黄绿色处楞角锋利,可刻划玻璃成痕。
透辉石岩主由透辉石[(CaMg(Si2O6)]与方解石组成。呈不规则块状;灰黄白色;其中夹有淡黄颜色或深黄绿色花纹。
透闪石岩,主由透闪石[Ca2Mg5(Si4O11)2(OH2)]与方解石组成。为不规则致密块状;具楞角,较锋利;淡黄绿色,其中夹有白色条纹或斑块;具弱绢丝光泽。
大理岩由方解石组成。呈不规则块状;白色;用小刀可刻伤;不能刻划玻璃。
石英岩主由石英组成。为粗大颗粒由粘结物粘合成块状。碎后的小块,具锋利楞角,并能刻伤玻璃而留下-划痕。
生药采集:全年均可采挖,挖取后,除去杂石,选取中间夹有淡黄颜色或黄绿色花纹者。
鉴别
性状:花蕊石为细粒 体。呈不规则块状,表面较粗糙,具楞角而不锋利。大小不一。白色或淡灰白色,其中夹有多少不等的黄颜色或黄绿色花纹相夹,习称“彩晕”(蛇纹石)。对光观察,具闪星样的光泽。体重,质较硬,用小刀尖端不太用力可得到划痕,但不能刻伤玻璃。气微,味淡。以质坚硬,色白带“彩晕”者为佳。
理化:①取本品粉末少许,加稀盐酸数滴,即发生大量二氧化碳气泡,并绝大部分溶解。 ②取本品碎屑少许,滴加10%三氯化铁适量,放置约30秒钟,用水洗数次,再加硫化铵溶液,放置片刻,再用水洗,碎屑置显微镜下观察显黑色。
加工炮制:常用的炮制品有花蕊石和煅花蕊石。 ①花蕊石取净品,打成小块或研末。 ②煅花蕊石取净品打碎,置坩埚内,放在炉火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研成小块或研末。
贮藏:放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花蕊石主成分为碳酸钙,含量约45%~62%;另含水硅酸镁(Mg6(Si4O10))。经化学全分析:含CaO26.71%,CO220.20%,MgO19.92%,S1O222.86%,Al2O31.47%,Fe2O31.05%,FeO033%,TiO20.08%,P2O50.10%,MnO0.12%,K2O0.78%,Na2O007%,H2O6.32%;并含有Pb、Zn、Cu、Ni、Cr、Co、Mo、Sn、Ga、B、T、Mn、Zr、Be、Ag、Ba等微量成份。
参考文献我国矿物药,地质出版社,1988:138。
药性性味:①《纲目》:“酸、涩,平。” ②《本草经疏》:“酸、辛,平。” ③《中药大辞典》:“酸、涩,平。”
归经:①《纲目》;“厥阴经血分。” ②《我国药典》1990年版:“归肝经。”
功效:化瘀止血。
主治:①《嘉祐本草》:“主金疮止血,又疗产妇血晕,恶血。” ②《纲目》:“治一切失血伤损,内漏,目翳。” ③《玉楸药解》:“功专止血。治吐衄崩漏胎产,刀杖一切诸血。” ④《医林纂要》:“泻肝行瘀血,敛肺生皮肉。” ⑤《中药大辞典》:“化瘀,止血。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妇血晕,死胎,胞衣不下,金疮出血。” ⑥《我国药典》1990年版:“化瘀止血。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跌扑伤痛。”
用法用量:内服:4.5~9g,多研末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①《中药大辞典》:“凡无瘀滞及孕妇忌服。” ②《中药学》:“花蕊石质重性堕,又能祛瘀,孕妇慎用。”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花蕊石散(《十药神书》)治五脏崩损,涌喷血成升斗:花蕊石火煅存性,研为末,用童便150ml,炖温,调末9g,甚者15g,食后服下。男子用酒一半,女子用醋一半,与童便和药用,使瘀血化为黄水,后以独参汤补之。 ②花蕊石散(《局方》)治金刃箭镞伤中,及打扑伤损,猫狗咬伤,内损血入脏腑,妇人产后败血不尽,血迷血晕,恶血奔心,胎死腹中,胎衣不下:花蕊石(捣为粗末)30g,硫黄(上色明净者,捣为粗末)120g。上2味相拌令匀,固济,瓦罐内煅,取出细研,瓷合内盛。外伤掺伤处。内损用童便或酒调服3g。 ③《卫生家宝方》:“治多年障翳;花蕊石(水飞,焙)、防风、川芎、甘菊花、牛蒡子、白附子各30g,炙甘草15g。为末,每服1.5g,腊茶下。” ④花蕊白及散(《中药基础知识简编》)治咯血:煅花蕊石12g,白及12g,血余炭6g。共研极细末。每服3~6g,凉开水冲服,每日3次。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外伤出血:花蕊石60g,生大黄30g,松香15g。共研细粉,撒伤口。”
单方应用:①《谈野翁试验方》:“治脚缝出水:好黄丹入花蕊石末掺之。” ②《嘉祐本草》:“治金疮出血:花蕊石研末敷之。”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肺结核咳血,或痰中混有血丝:花蕊石30g,先用火煅,醋淬后,研细。每次服1~3g,每日2次,用醋汤送下,血止即停服,忌食腥辣物。”
医药家论述①李时珍《纲目》:“花蕊石旧无气味,今尝试之,其气平,其味涩而酸,盖厥阴经血分药也,其功专于止血,能使血化为水,酸以收之也。而又能下死胎,落胞衣,去恶血,恶血化则胎与胞无阻滞之患矣。东垣所谓胎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故赤石脂亦能下胞胎,与此同义。葛可久治吐血出升斗,有花蕊石散,《和剂局方》治诸血及损伤金疮胎产,有花蕊石散,皆云能化血为水,则此石之功,盖非寻常草木之比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花蕊石,其功专于止血,能使血化为水。妇人血晕,恶血上薄也,消化恶血,则晕自止矣。” ③刘若金《本草述》:“花蕊石,其于血证,似以能化瘀为止。缪仲淳氏所云,吐血诸证,多因于火炎迫血以上行,如斯药性非宜,亦是确论也。” ④黄宫绣《本草求真》:“花蕊石原属劫药,下血止后,须以独参汤救补,则得之矣。若使过服,则于肌血有损,不可不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蕴和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花蕊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蕴和;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4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