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沙七
名称出处:云南中甸
概况异名:白小黄(云南丽江),打堵吴拍(云南丽江版纳语)。
基源:为蓼科大黄属植物滇边大黄的干燥根。
原植物:滇边大黄Rheum delavayi Franch.(R.strictum Franch.)
形态:矮小直立草本,高一般在50cm以下,具硬毛或近无毛。叶根出,无茎生叶或仅具1~2腋部有花枝的较小的叶,叶片长方椭圆形到宽卵状椭圆形,长3~6cm,宽2.5~5cm,叶片半革质;叶柄等于或长于叶片。花序为宽或窄的圆锥花序;苞片线形,长7~8mm;花被片淡绿色;花梗细弱,长3~4mm,基部具关节,花被片宽圆形,长约2mm。瘦果较小,连翅成矩状宽卵形,长在10mm以下。(图见植物分类学报.13卷.77页.图3∶4-6)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500~4400m的林下。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
化学性质含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鞣质[1~2]。
参考文献[1] 药学学报 1980;15(1):35。[2] J.Ethnophar col 1984;10:275。
药理参见“大黄”条。
药性性味:苦,凉。
功效:清热消炎,止血生肌。
主治:肺热咳嗽,咽喉疼痛,大便下血,外伤出血,骨折,跌打扭伤,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肺热咳嗽,咽喉疼痛:沙七3~9g,水煎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骨折,跌打扭伤,风湿痹痛:沙七适量,捣烂外敷。”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君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沙七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君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4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