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大泥炭藓
名称出处:《我国药用孢子植物》
概况基源:为泥炭藓科泥炭藓属植物泥炭藓的全株。泥炭藓属全世界约300种,我国约41种。
原植物: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Sphagnum cymbifolium(Ehrh.)Hedw.;Sphagnum obtusifolium Ehrh.]
形态:大片丛生。植物体松软而粗,灰绿色或褐色,有时先端带红色。基部粗软;皮部3层细胞,细胞壁具螺纹,有1~4或2~6个水孔,有时有9个水孔;中轴黄褐色。茎叶宽舌状,长1~3mm,宽0.8~1mm;无色细胞无螺纹,有时具分隔,极少数具螺纹,背部有时有水孔;上部边缘多分化成毛状。轮生丛枝3~5条,2~3强枝,1~2条弱枝,多倾立。枝叶卵形或长卵形,无分化边缘,尖部边缘内卷;无色细胞腹面有中央大形水孔,上角有1~2个小孔,背面有半椭圆形边孔,角部具角隅孔;绿色细胞偏于叶内方,在横切面上呈狭等腰三角形,壁薄,内方 ,外方为无色细胞所包被,无色与绿色细胞相接处的内壁平滑。雌雄异株;雄枝黄颜色或淡红色;雌苞叶阔卵形,兜状,先端有分化无色边缘,中下部有由绿色细胞构成的边缘。(图见《我国药用孢子植物》.16页.图21)
生境与分布:生于塔头甸子,有时也见于高位沼泽及阴湿山坡草地上。分布于我国东北、华东、华南、西南。日本、原苏联远东地区及西伯利亚、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含(S)-(+)-α-甲基丝氨酸((s)-(+)-α-Methyl Serine)和γ-L-谷氨酰基-L-精氨酸(γ-L-Glutamyl-L-arginine)[1],并含15-羟基十六碳酸、柠檬酸、琥珀酸、苹果酸和泥炭藓醇,以及8、16-,9、16-,10、16-二羟基十六碳酸[2]。
参考文献[1] Phytochemistry 1988;27(3):931 。[2]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66。
药性功效:《我国药用孢子植物》:“消毒后,代脱脂棉。经试验,吸水量为本身的19.8倍(脱脂棉为162倍、纱布为6.5倍),吸水速度也比脱脂棉和纱布快,弹性比棉制品好。
主治:肠瘘、下肢浮肿溃烂等化脓性疾患。
用法用量:外用:采集新鲜全草,过粗筛,去杂质,晾干,制成垫类或敷料、急救包,经20分钟120℃(1kg/cm2)灭菌后使用。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付雅依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大泥炭藓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付雅依;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4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