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苦檀子
名称出处:《中药大辞典》
概况异名:苦蚕子、猪腰子(《贵州民间药物》),日头鸡(《四川中药志》),冲天子(云南)。
基源: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厚果崖豆藤的种子和果实。
原植物:厚果崖豆藤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又名厚果鸡血藤(《我国高等植物图鉴》),土甘草(广西)。
形态:多年生攀援灌木,嫩枝被白色绒毛。老时渐脱落,单数羽状复状,长30~50cm;小叶9~17,长圆披针状,长5~16cm,宽2~8cm;先端钝,基部圆楔形或钝,下面被锈色绢毛,全缘,小叶柄长0.5cm。总状花序腋生,长15~30cm,花2~5簇生于花序轴的节上;长2~2.3cm,苞片卵圆形;花萼钟形,萼齿5,被短柔毛;花冠淡紫色或紫红色.旗瓣无毛,单体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线形、花柱弯曲。荚果厚,木质,卵球形或长圆形,长6~23cm,宽5cm,厚3cm;种子1~5,肾形,长约3cm,红棕色或黑褐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97页.图2523)
生境与分布:生于溪边、疏林下及灌丛中。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东南亚各国均有分布。
生药采集:10月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将种子晒干。药材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也产。
鉴别:种子扁圆而略呈肾形,着生在荚果两端的种子一面圆形另一面平截,居于荚果中间的种子两面均平截,长约4cm,厚约3cm;表面红棕色至黑褐色,有光滑,或带有灰白色的薄膜,脐点位于中腰陷凹处。气微,味淡而后带窜透性的麻感。以皮红褐色、个大、无虫蛀者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种子和根有毒,含鱼藤酮和拟鱼藤酮[1]。尚含大量皂甙与去氢鱼藤酮(Dehydrorotenone)[2]。
参考文献[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65。[2] 我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329。
药性性味:苦、辛,热。有毒。 ①《草木便方》:“苦、辛。有毒。” ②《贵州民间药物》:“热,苦、辛。有毒。”
功效:杀虫,攻毒,止痛。
主治:疥疮,癣、癞,痧气腹痛,小儿疳积。 ①《草木便方》:“杀虫,攻毒。涂久,洗搽疥、癣、疳、癞。” ②《贵州民间药物》:“解郁,除风邪,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研末,0.9~1.5g。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有毒,内服宜慎。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四川中药志》:“治虫疮疥癣:苦檀子、花椒、苦参、藜芦、黄连、独脚莲。共研末,调香油搽。”
单方应用:①《贵州民间药物》:“治痧气痛:苦檀子果研末,每次0.9~1.5g,开水冲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损伤,骨折:苦檀子根皮适量,捣烂敷患处。”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胃肠炎:苦檀子根6~9g,捣烂取汁取。”
食疗:《贵州民间药物》:“治小儿疳积:苦檀子果(煅存性)1.5g。蒸鸡肝吃或磨水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堰维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苦檀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堰维;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4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