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半边苏


药材名称:半边苏

名称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概况

异名:香薷(《别录》),土香薷(《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香薷的全草。

原植物:香薷Elsholtzia ciliata(Thunb.)Hyland〔Elsholtzia eristata Willd.;Elsholtzia patrini(Lepech.)Garcke;Sideritis ciliate Thunb.〕,又名山苏子(东北、河北、山西),荆芥、水荆芥、小荆芥(辽宁、甘肃、河北),排香草(广西),德昌香薷(四川),疾尔色尔布(藏语)。

历史:本品首载《别录》菜部,列为中品。《纲目》移入芳草类,李时珍引陶弘景曰:“家家有此,作菜生食……”。苏颂曰:‘似白苏而叶更细,寿春及新安皆有之,又有一种石香薷,生石上,茎叶更细,色黄而辛香弥甚,用之尤佳。”寇宗奭曰:“叶似茵陈,花茸紫,连边成穗,凡四五十房为一穗,如荆芥穗,别是一种香气。”由此看来古代药用香薷不止一种。《植物名实图考》载:“香薷,《别录》中品,江西亦种以为蔬,凡霍乱及胃气痛,皆可煎服。”

形态:直立草本,高30~50cm,具多数须根。茎通常自中部以上分枝,枝四棱形,老时变紫褐色。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9cm,宽1~4cm,基部楔状下延成狭翅,边缘具锯齿。穗状花序长2~7cm,宽达1.3cm,偏向一侧,由多花的轮伞花序组成;苞片宽卵圆形或扁圆形,长宽各约4mm,顶端具芒状突尖,尖头长达2mm.外面分布松脂状腺点,边缘具缘毛;花萼钟形,萼齿5,三角形,前二齿较长,顶端具针状尖头;花冠淡紫色,约为花萼长的3倍,冠筒自基部向上渐宽,至喉部宽约1.2mm,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下唇开展,3裂,中裂片半圆形,侧裂片弧形;雄蕊4,前对较长,外伸,花药紫黑色;花柱内藏,顶端2浅裂。小坚果长圆形,长约1mm,棕黄颜色,光滑。花期7~10月,果期10月至翌年1月。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400m以下的路旁、山坡、荒地、林内、河岸边,除新疆、青海外,我国各地都有分布。原苏联西伯利亚、蒙古、朝鲜、曰本、印度、中南半岛也有分布;欧洲、北美也有引栽。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挥发油,鲜茎叶含挥发油0.26%~0.59%,干茎叶含0.8%~2%。油中主要成分为香薷酮(Elsholtrione),约含85%,还有苯乙醇、白苏酮(Naginataketone)、α-β-白苏烯(α-B-Naginatene)、异缬草酸、异缬草酸异丁酯、异己醇,1-辛烯-3-醇、5-甲基-3-庚醇、苯甲醇、异丙基苯、桉油精、苯乙酮、△3-蒈烯、芳樟醇、苯甲酸乙酯、α-萜品醇、α香芹酮、牻牛儿醇、牻牛儿醛、肉桂酸异丁酯、二氢猕猴桃内酯、4-甲基-2,6-二叔丁基苯酚、α-蒎烯、β-蒎烯、2,2-二甲基己醛、对-伞花烃、α-苧烯、α萜品烯、2-甲氧基-1,3,5-三甲基苯、α-樟脑、茉莉花素、百里酚、2,6-二甲基-2,4,6-辛三烯、β-榄香烯、β-石竹烯、香橙烯、百蕊烯、δ-毕澄茄烯、β-绿叶烯[1,3]。

非挥发性成分 5-羟基6,7-二甲氧基黄酮、5-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5,7二羟基4’-二甲氧基双氢黄酮醇、5-羟基-7.4’一二甲氧基双氢黄酮醇、+850(丙酮),5-羟基-6-甲基-7-O-α-D-半乳吡喃糖双氢黄酮甙(1)[1~3]。6-甲基三十三烷、13-环己基二十六烷、β-谷甾醇、棕榈酸、亚油酸、亚麻酸、熊果酸、β谷甾醇-3-β-D-葡萄糖甙和刺槐素-7-0-βD-葡萄糖甙[3]。种子含脂肪油38%,其中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4]。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 1990;21(5):44。[2]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89;(8):866。[3] 植物学报 1990;32(2):215。[4]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79。[5]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33。

药性

性味:辛,微温。 ①《贵州民间药物》:“温,辛、微苦。”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微温。”

功效:发汗,解暑,化湿,利尿。

主治:夏季感冒,中暑,发热无汗,急性胃肠炎,口臭,胸闷,腹痛吐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瘫痪,月家病,疮毒。 ①《贵州民间药物》:“驱风发汗,治瘫痪,劳伤吐血,感冒,月家病,疮毒。”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发汗,解暑,利尿。治夏季感冒,发热无汗,中暑,急性肠胃炎,胸闷,口臭,小便不利。” ③《浙江药用植物志》:“发表解暑化湿。治伤暑,腹痛吐泻,肾炎水肿;外治指头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外用:适量,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贵州民间药物》:“治瘫痪:半边苏捣烂包关节处。” ②《贵州民间药物》:“治感冒畏寒、头痛:半边苏12g,白芷、川芎各9g。煎水服。” ③《贵州民间药物》:“治劳伤吐血:半边苏30g,煎水服。” ④《贵州民间药物》:“治疮毒:半边苏捣绒包患处。” ⑤《贵州草药》:“治月家病:半边苏、牛舌片、益母草、辣子草各15g,煎水服。”

参考文章含有半边苏的处方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义柯馨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半边苏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义柯馨;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4221.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