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小萹蓄


药材名称:小萹蓄

名称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概况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腋花蓼的全草。

原植物:腋花蓼Polygonum plebeium R.Br.,又名习见蓼(《贵州植物志》)。

形态:一年生草本。茎匍匐状,多分枝,长15~30cm,枝披散,表面有沟纹,无毛或近于无毛,节间短,通常短于叶。叶互生,无柄,叶片线形、卵状披针形或稍呈匙形,长6~18mm,宽2~5mm,先端钝,茎部有时渐狭成一短柄;托叶鞘膜质透明.边缘呈撕裂状,无脉纹或脉纹不明显。花极小,具短柄;1~3朵花簇生于托叶鞘内;花被长不及2mm,5深裂,裂片长圆形,绿色,边缘白色,雄蕊5,中部以下与花被合生。子房1,花柱3。瘦果卵形,黑色,有光泽,全部包被在宿存的花被内。花果期6~7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259页.0518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原野,荒地,路旁。分布于长江以南及河北、陕西、台湾。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及欧洲的热带地区皆有分布。

生药

采集:开花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药材产四川。

鉴别:本品与萹蓄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较细弱;叶短小,长1~2.5cm,宽5mm;瘦果表面平滑。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花含齐墩果酸、白棒脂酸、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anol)、β-谷甾醇[1]、斛皮素、槲皮素3-0-阿拉伯糖甙和槲皮素3-0-芸香糖甙[2]。

参考文献

[1] CA 1976;85;156500d 。[2] CA 1978;89:193830q。

药性

性味:苦,平。

归经:入肝、脾、胃、大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化湿杀虫。

主治:恶疮疥癣,阴蚀,蛔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黄疸:小爛蓄配桂枝或苦荞叶,煎服。”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尿路感染和结石:小萹蓄、马先蒿、瞿麦煎服。” ③《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治蛔虫上攻:小萹蓄配醋蒸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子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小萹蓄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子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940.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