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阳起石


药材名称:阳起石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白石(《本经》),羊起石、石生(《别录》),阳石、起阳石(《炮炙 》)。

基源:阳起石为硅酸盐类角闪石族矿物。正品阳起石为透闪石或透闪石石棉。同族矿物阳起石、直闪石石棉,及其中部分变质矿物滑石化透闪石岩、碳酸盐化透闪石岩、滑石化阳起石岩、绿泥石化阳起石岩、绿泥石化滑石化阳起石岩部分省市作为中药阳起石供药用。滑石片岩、白云质滑石片岩、蛇纹石石棉、普通角闪石在少数省市亦混为中药阳起石供药用。

原矿物:透闪石Tremolite、透闪石石棉Tremolite a estos主含含水硅酸镁钙[Ca2Mg5[Si4O11〕2(OH)2〕。阳起石Actinolite、阳起石石棉Actinolitea estos主含含水硅酸铁镁钙〔Ca2(Mg,Fe)5[Si4O11〕2(OH)2〕,直闪石石棉Anthophyllite a estos主含含水硅酸铁镁[(Mg,Fe)7[Si4O11〕2(OH)2〕,及其中部分变质矿物等。

历史:始载于《本经》。李时珍释名曰:“以能命名。”本名沿用至今。陶弘景云:“阳起石生齐(山名,今山东境内)山谷及琅琊(今山东临沂县)……,云母根也。”吴普云:“生太山(今山东泰安县境内)。陶弘景又曰:“此所出与云母同,而甚似云母,但厚异尔。”苏恭云:“此石以白色肌理似殷蘖,仍夹带云母滋润者良,故《本经》一名白石。”苏颂谓:“今惟出齐州(今山东济南),他处不复有。……岁月积久,其穴益深,镵凿他石,得之甚难。以白色明萤若狼牙者为上。”寇宗奭《本草衍义》谓:“阳起石以狼牙者佳,其外色不白如姜石。”朱权:“其尖似箭镞者力强,如狗牙者力微。”李时珍:“今以云头雨脚轻松如狼牙者为佳,具铺茸茁角者不佳。”黄宫绣:“云头雨脚鹭鹚毛色白滋润者良。”综合上述,经考证:古代阳起石主产地是山东济南一带,质亦佳,但至宋朝已“得之甚难”,所以山东现今已不生产阳起石;现今系河南、湖北等地为主产地;但所描述的形态,与矿物透闪石或透闪石石棉相符,可认为古代正品是矿物透闪石或透闪石石棉。古代云母根之说,据调查可能是指透闪石基部常附着云母样的绿泥石片。另自梁代至宋代的阳起石已不只是一个种;现今阳起石品种复杂,可能是其原因之一。中药阳起石从古代本草至现今中医均认为是有效的 药,80年代兴起对矿物药研究,阳起石亦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形态:透闪石单晶体呈长柱状、针状、毛发状。通常成纤维状、针状、棒状 体。白色,灰白色,淡绿白色,具绢丝光泽。硬度5~6。密度(随铁含量增高而增加)3.02~3.44/cm3。性脆。

透闪石石棉主要不同处,具有极好的平行纤维状构造,其纤维状体类如石棉;绢丝光泽较强。有的因被风化,硬度与密度均显著降低。

产状:透闪石是典型变质矿物,主要产于白云质碳酸盐岩与火成岩的接触变质带,也见于某些富镁的结晶片岩中。透闪石受到蚀变易变为滑石。

产地 主产河南、湖北。

阳起石、直闪石石棉与透闪石、透闪石石棉主要不同处:

阳起石有的具放射状 体。颜色深,常呈绿色、灰绿色,有的具玻璃样光泽。

直闪石石棉 多呈淡灰黄颜色,淡褐黄颜色,绢丝光泽较强。

透闪石、阳起石其中部分变质矿物,与以上主要不同处。常由于变质程度不同,形态、颜色、质地而不同。

滑石化透闪石岩 为短纤维状及小片状 体。呈致密的扁块状,绢丝光泽较弱。硬度较低,略有滑感。

碳酸盐化透闪石岩 为纤维状粒状 体。呈不规则扁块状。遇稀盐酸发生大泡。

滑石化阳起石岩 为短纤维状及小片状 体。呈扁块状。淡绿色,灰绿白色。略有滑感。

绿泥石化阳起石岩 颜色较深,灰绿色,暗绿色。光泽较弱。

绿泥石化滑石化阳起石岩 表面较平滑,颜色不均匀,灰白色至青灰色,灰绿色。

以上部分变质矿物,主产湖北。

其它尚有滑石片岩:为片状 体;呈扁平块状;表面光滑,银白色至银灰色,珍珠光泽;硬度1;比重2.7~2.8;具滑腻感。白云质滑石片岩:为片状和细粒状 体;表面不甚光滑,中间夹有砂质感片块;浅灰白色或浅灰色;光泽较弱;微具滑感。蛇纹石石棉与透闪石石棉相似,但硬度比重较低;遇酸可被腐蚀;研磨后,不碎裂成细粉,而是粘结成小片。普通角闪石:颜色深,呈暗绿色,暗褐色或黑色;折断面不整齐,呈 状。

生药

采集:采得后,去净泥土、杂石。药材主产于湖北、河南。

鉴别:本品呈不规则柱状或块状,大小不一,全体乳白色、青白色至青灰色,或形成青白色与青灰色相间的纵花纹,有时带黄棕色,具光泽;体重,质较松软,易剥离,断面纤维状,易纵向裂开,捻碎后呈丝状,软而光滑,富弹性,粘在皮肤上则发痒,且不易去掉。置火焰中烧之变红色而不熔,离火后,烧过的部分略变黄,吹管灼烧时难溶,不导热;不溶于酸。以针束状、色灰白、有光泽、质松软者为佳。

加工炮制:常用炮制品有阳起石和煅阳起石。 ①阳起石:取原药材,洗净,砸碎。 ②煅阳起石 取砸成小块的阳起石 置无烟炉火上或置适宜的容器内,煅至红透,取出,放凉。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

本品主要成分是CaMg5[Si4O11〕2(OH)2.其中:FeO6%~13%,CaO13.8%,MgO24.6%,SiO258.8%,H2O2.8%。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978。

药性

性味:咸,温; ①《本经》:“咸,微温。” ②《药性论》:“甘、平。”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咸,微温。”

归经:入肾经。 ①《纲目》:“右肾命门气分。”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肾经。” ③《我国药学释义》:“入肾经。”

功效:温补命门,暖下焦,除冷痹。

主治:下焦虚寒,腰膝冷痹,男子阳痿,女 冷癥瘕崩漏。 ①《本经》:“主崩中漏下,破子脏中血,癥瘕结气,寒热腹痛,阳痿不起,补不足。” ②《别录》:“疗男子茎头寒,阴下湿痒,去臭汗,消水肿。” ③《药性论》:“补肾气精乏,腰疼膝冷,湿痹,能暖女子 久冷,冷癥寒瘕,止月水不定。” ④《日华子本草》:“治带下,温疫,冷气,补五劳七伤。” ⑤王好古:“补命门不足。” ⑥《医学入门》:“能助人阳气,主男子下虚阳衰乏。” ⑦《纲目》:“散诸热肿。” ⑧《玉楸药解》:“治寒疝。” ⑨《我国药材商品学》:“用于阳痿,遗精,早泄,腰膝酸软,肢冷便溏,妇女 寒冷,崩漏等症。”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阳痿不举,腰膝冷痹,肢体厥冷,妇女 虚冷,月经不调。” ⑾《我国药学释义》:“本品能补肾气,暖下焦,适用于元气虚寒所致的阳痿、遗精、早泄及妇人 久冷不孕、崩漏、腰膝疲软等证。”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3~4.5g。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桑螵蛸为之使。恶泽泻、菌桂、雷丸、蛇蜕皮。畏菟丝。” ②《药性论》:“恶石葵。忌羊血。” ③《本草经疏》:“阴虚火旺者忌之。阳痿属于失志,以致火气闭密不得发越而然,及崩中带下由于火盛而非虚寒者,并不得服。” ④《本草汇言》:“营虚血热者不宜服。” ⑤《我国药学释义》:“非虚寒者忌用。不宜单用或久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鹿茸,治冲任虚寒,崩中不止。 ②配伏龙肝,水调治缠喉风。 ③配钟乳粉、附子,治元气虚寒。 ④配龙骨,活肾虚牙疼、动摇。 ⑤配附子、胡芦巴,治房劳过度,真阳虚衰,脾土不运,食而不消。 ⑥配菟丝子、鹿茸,治男子不育,精清精冷。 ⑦配肉苁蓉,治劳伤肾经,精元不固,遗精白浊。 ⑧配白石英,治肺肾两虚,咳喘短气。 ⑨配吴萸、熟地,治妇人血海虚冷,无子。 ⑩配韭子、肉苁蓉,治肾脏虚损,阳气虚乏。

方选和验方: ①阳起石丸(《圣济总录》)治诸寒百损,精气不足,动则喘促,阳痿,筋骨无力:阳起石、白石英、磁石、熟地黄、石斛各60g,五味子、石南、肉苁蓉、菟丝子、五加皮、胡麻、人参、桂心、巴戟各30g,蛇床子15g。上药15味,捣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早、晚温酒下。 ②阳起石丸(《太平圣惠方》)治妇人血海久积虚冷,无子:阳起石(酒浸半日,细研)60g,吴茱萸(汤浸7遍,烘干,微炒)0.9g,熟地黄30g,牛膝(去苗)0.9g,干姜(炮制裂、锉)0.9g,白术0.9g。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于空腹或晚食前温酒下30丸,日2服。 ③阳起石丸《济生方》)治肾脏虚损,阳气虚乏:阳起石(煅)、韭子(炒)、肉苁蓉(酒蒸)、青盐(另研)、鹿茸(酒蒸)、钟乳粉、菟丝子(水淘净,酒蒸,焙、另研)沉香(另研,不见火)、原蚕蛾(酒浸)、山茱萸(取肉)各15g,桑螵蛸(酒浸)、山药(锉、炒)各15g。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盐汤任下。 ④阳起石(《济生方》)治男子不育,精清精冷:阳起石(火煅红,研极细)、菟丝子(水淘净,蒸,焙,另研细末)、鹿茸(酒蒸、焙)、天雄(炮,去皮)、韭子(炒)、肉苁蓉(酒浸)各30g,覆盆子(酒浸)、桑寄生、石斛(去根)、沉香(另研)、原蚕蛾(酒炙)、五味子各15g。上为细末,酒煮糯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盐汤热酒任下。 ⑤固精丸(《济生方》)治房劳过度,劳伤肾经,精元不固,遗精白浊:肉苁蓉(酒浸)、阳起石(火煅)、鹿茸(燎去毛,酥炙)、赤石脂(火煅)、巴戟天、炒韭子、茯苓、鹿角霜、生龙骨、附子(炮,去皮脐)各等份。为细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盐酒或盐汤送下。 ⑥白丸(《济生方》)治元气虚寒,精滑不禁,大府溏泄,手足厥冷:阳起石(煅,研令极细)、钟乳粉各等份。共为细末,酒煮附子末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米饮送下。 ⑦阳起石丸(《济生方》)治冲任不交,虚寒之极,崩中不止,变生他证:阳起石(火煅红,别研,令极细)60g,鹿茸(去毛,醋炙)30g。上为细末,醋煎艾汁,打糯米和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前空腹米饮下。

单方应用:①《我国民间小单方》:“治下焦虚寒,腰膝冷痛,男子阳痿:阳起石12g,煅烧成灰研成细末,用淡盐水或酒服,每服1g。” ②《青岛中草药手册》:“治阴*湿冷,阳痿:煅阳起石研末,每晚服6g,黄酒冲服。” ③《普济方》:“治阳痿、阴汗:阳起石(煅,为末),每服6g,盐酒下。” ④《儒门事亲》:“治丹毒:阳起石(烧,研末),新水调涂肿处。”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阳起石,下焦虚寒者宜用之,然亦非久服之物。张子和《儒门事亲》云:喉痹急速,相火之痛也,相火龙火也,宜以火逐之。一男子病缠喉风肿,表里皆作,药不能下,以凉药灌入鼻中,下十余行,外以阳起石烧赤、伏龙肝等分,研极细末,日以新汲水调扫百遍,三日热始退,肿始消。此亦从治之道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阳起石,补助阳气,并除积寒宿血留滞下焦之圣药,故能主崩中漏下,及破子脏中血癥瘕结气,寒热腹痛,及男子茎头寒,阳痿不起,阴下湿痒。真阳足,则五脏之气充溢,邪湿之气外散,故并去臭汗也。《别录》又主消水肿者,盖指真火归元,则能暖下焦熏蒸糟粕,化精微,助脾土以制水也。”

参考文章阳起石Actinolite地球科学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仝安瑶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阳起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仝安瑶;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920.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