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鞭叶铁线蕨


药材名称:鞭叶铁线蕨

名称出处:《贵州草药》

概况

异名:岩虱子(《贵州草药》),孔雀尾、两头根、黑脚蕨(《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基源:为铁线蕨科铁线蕨属植物鞭叶铁线蕨的全草。

原植物:鞭叶铁线蕨Adiantum caudatum L.,又名有尾铁线蕨、过山龙(《我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陆生多年生蕨类,植株高15~35cm。根状茎直立,顶部被深褐色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栗褐色,有密毛;叶轴偶具稀毛;叶片纸质,两面疏生多细胞长硬毛,线状披针形,长10~30cm,宽2~4cm,下部一回羽状,叶轴顶部通常延伸成鞭状,顶端着地即生根;羽片斜长方形或近三角形,仅上缘深裂成多数狭裂片;叶脉扇形分叉。孢子囊群生于由裂片顶部变质反折的囊群盖下面,囊群盖肾形至圆肾形,略具毛。(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65页.图33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1200m的林下或山谷石缝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全草,除去杂质,晒干。

化学性质

含有三十一酮-16(16-Hentriacotanone),三十一烷、异鞭叶铁线蕨酮(Isoadiantone)、β-谷甾醇、鞭叶铁线蕨酮(Adiantone)[1]、谷甾醇葡萄糖甙、檞皮素-3-O-葡萄糖甙、绵马烯-3及一个三萜类化合物Ⅰ[2]。此外还含有糖、蛋白质、脂肪及黄酮类化合物[3]。

参考文献

[1] Indian J.Pharm.,1975;37(3):64。[2] J.IndianChem.Soc.,1990;67(1):86。[3] Proc.Natl.Acad,Sci.India.Sect B.1986,56(3):244。

药性

性味:苦、微甘,平。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水肿,乳痈。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贵州草药》:“治水肿:岩虱子60g水煎服。” ②《贵州草药》:“治乳痈,黄水疮:岩虱子适量研末,外敷患处。”

参考文章含有鞭叶铁线蕨的处方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严悦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鞭叶铁线蕨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严悦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914.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