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菰米
名称出处:《本草经集注》
概况异名:雕胡来(《本草图经》),雕菰(《纲目》)。
基源:为禾本科菰属植物菰的颖果。菰属全世界4种;我国1种,入药1种。
原植物:菰Zizania latifolia(Griseb.)Turcz.ex Stapf[Z.caduciflora(Turcz.)Hand.-Mazz.]
历史:《图经本草》载:“菰生水中,叶似蔗荻,根盘厚,夏月生菌,细,堪啖,名菰菜。”其特征与习性应是菰。
形态:多年生,有粗壮的地下茎。秆直立,高80~190cm;叶鞘肥厚,长于节间;叶舌膜质,略呈三角形,长达15mm;叶片长30~100cm,宽9~26mm。圆锥花序长30~65cm,分枝多簇生,上升或基部者开展,雌雄小穗同序;雄小穗通常位于花序下部,具短柄,常呈紫色,长10~15mm;外稃具5脉,顶端渐尖或具短芒,内稃具3脉,雄蕊6个;雌小穗多位于花序上部,长15~25mm,外稃具5条粗糙的脉,有长15~30mm的芒,内稃具3脉。颖果圆柱形,长约10mm。花果期8~10月。(图见《我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634-635页.图574.1959)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湖沼水塘内。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东西伯利亚至日本也有。
生药采集:9~10月采收成熟果实,搓去外皮,扬净,晒干。药材产于江苏等地。
鉴别:果实圆柱形,两端渐尖,长1~1.5cm,直径1~2mm;表面棕褐色,有1条沟纹,腹面从基部至中部有一条弧形的因胚体突出而形成的脊纹,脊纹两侧微凹下,长至5mm。质坚硬而脆,折断面灰白色,富有油质。气微弱,味微甘。以子粒饱满、无蛀者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含矢车菊素-5-葡萄糖甙(Cyanidin-5-glucoside)。
参考文献食品科学 1993;162:13。
药性性味:①《纲目》:“甘,冷。” ②《本草拾遗》:“性冷。”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甘,寒。”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经。”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利二便。
主治:①《全国中草药汇编》:“心烦,口渴,大便不通,小便不利。” ②《新华本草纲要》:“用于痢疾,目赤风疮,黄疸,心脏病和利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参考文章李时珍认为菰米有何功用?中医中药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盛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菰米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盛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