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石吊兰


药材名称:石吊兰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

异名:黑乌骨(《植物名实图考》),石豇豆(《草木便方》),石泽兰(《分类草药性》),岩茶(《贵州民间方药集》),岩石兰(《湖南药物志》),产后茶、接骨生(《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岩豇豆(贵州)。

基源:为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植物吊石苣苔的全草。吊石苣苔属全世界约30种,我国约28种。

原植物: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

历史:本品首载于《植物名实图考》石草类,谓:“产广信、宝庆山石上,横根赤色者,高四、五寸,就根发小茎,生四、五叶,排生攒簇,光润厚劲,有锯齿大而疏,面深绿、背淡,中唯直纹一缕,叶下生须数条,就石上生根,土人采治通肢节、跌打、酒病。”所述特征与药材相符。《我国药典1977年版》收载。

形态:小灌木。茎高7~30cm,分枝或不分枝,无毛或上部被短毛。叶3枚轮生,有时对生或4枚轮生,具短柄或近无柄;叶片革质,形状变化大,线形,线状倒披针形、狭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少为狭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5~5.8cm,宽0.4~1.5(~2)cm,顶端急尖或钝,基部钝、宽楔形或近圆形,上部边缘有少数牙齿,有时近全缘,两面无毛,中脉上面下陷,侧脉每边3~5条,不明显;叶柄长1~4(~9)mm,上面常被短伏毛。花序有1~2(~5)花;花序梗纤细,长0.4~2.6(~4)cm,无毛;苞片披针状线形,长1~2mm,疏被短毛或近无毛;花梗长3~10mm,无毛;花萼长3~4(~5)mm,5裂达或近基部,无毛或疏被短伏毛,裂片狭三角形或线状三角形;花冠白色带淡紫色条纹或淡紫色,长3.5~4.8cm,无毛,筒细漏斗状,长2.5~3.5cm,口部直径1.2~1.5cm;上唇长约4mm,2浅裂,下唇长10mm,3裂;雄蕊无毛,花丝着生于距花冠基部13~15mm处,狭线形,长约12mm,花药直径约1.2mm,药隔背面突起,长约0.8mm;退化雄蕊3,无毛,中央的长约1mm,侧生的狭线形,长约5mm,弧状弯曲;花盘杯状,高2.5~4mm,有尖齿;雌蕊长2~3.4cm,无毛。蒴果线形,长5.5~9cm,宽2~3mm,无毛。种子纺锤形,长0.6~1mm,毛长12~1.5mm。花期7~10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69卷.546页.图版151:1-7)

生境与分布:生于丘陵或山地林中或阴处石崖上或树上,海拔300~2000m。分布于陕西南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东部、贵州。

生药

采集:8~9月采收,晒干。药材产于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

鉴别

性状:茎圆柱形,长25~60cm,直径2~5mm,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纵皱纹,节膨大,常有不定根;质脆,折断面黄绿色至黄棕色,中心空。叶轮生或对生,有短柄,叶片披针形至狭卵形,长1.5~60cm,宽0.5~1.5cm,边缘疏生钝锯齿,常反卷,两面灰绿色至灰棕色。花单生或2~4朵集成聚伞状,花萼5裂,基部连合,花冠二唇形,黄棕色。蒴果线状圆柱状。以叶多、茎细者为佳。

显微 茎的横切面: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皮层宽,外侧为3~5列的厚角细胞,在其间散有石细胞,常见1或2个,偶见3或4个,石细胞强木化,壁厚有明显的层纹,腔小。导管单个散在或二三个并列。木质部中木纤维壁极厚。髓部宽广。叶横切面:上表皮为一列长方形细胞,外侧有蜡被,其下方为2~3列大型下皮细胞,椭圆形或类圆形、壁薄;下表皮细胞较小,排列紧密,外披蜡被,有不定式气孔。叶肉栅栏细胞2列,并通过主脉,海绵组织7~8列类圆形细胞。主脉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外侧有厚角组织,木质部导管排列成放射状。(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257)

理化:①取样品粉末3g,加水50ml,煮沸30分钟,趁热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乙醇2ml溶解,再滤过,滤液浓缩至约0.2ml,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151)为展开剂,以石吊兰素为对照。展开后,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液或用碘蒸气显色,石吊兰素斑点显黄颜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72-1)。 ②取样品粉末3g,加乙醇25ml回流提取15分钟,趁热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0ml,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丙酮(151)为展开剂,展开后,用三氯化铝试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72-2)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地上部分含能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石吊兰素[1],又名岩豆素(Nevadensin,为5,7-二羟基4,6,8-三甲氧基黄酮);此外尚含有机酸、酚类和树脂[2]。

参考文献

[1] 我国药理学报1985;(2):144。[2] 浙江药用植物志.下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181。

药理

石吊兰素具有抗结核杆菌、抗炎、降压、止咳化痰等作用[1,2]。 ①对心脏的作用 离体家兔心脏停搏后,心内注入2%的石吊兰素0.2~0.4ml,有肾上腺素样的起搏作用,作用比肾上腺素稍快,心肌收缩力也较肾上腺素强。氯化钾心内注射致蟾蜍心脏停跳后5~15min,给予石吊兰素1mg,能使心脏复搏并恢复至用药前频率[3]。 ②降压作用 石吊兰素能使麻醉犬和猫的血压明显降低。降低值在4.7kPa(35mm)汞柱左右,持续时间在2~4h以上,降压期间对心率及呼吸没有明显影响。iv2mg/kg的麻醉犬,产生的降压作用较利血平(1.5mg/kg)和六甲季铵(2mg/kg)的作用为强;与萝芙木总碱(1mg/kg)相当。石吊兰素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而引起降压,对外周也有影响[4]。其降压效应与 浓度成正比[5]。 ③抗炎作用 对琼脂液或五羟色胺所致的“实验性关节炎”,石吊兰素100mg/kg预先给药后,能抑制炎症的肿胀发展;对甲醛、高岭土混悬液等致炎的大鼠,连续5d ig给药(100mg/(kgd),能明显抑制其炎症的发展和促进肿胀的消退。石吊兰素50mg/(kg·d)ig给药,能明显抑制异物植入皮下而引起的肉芽组织浸润,并可促进已形成的肉芽再吸收。在大鼠甲醛“关节炎”实验中,石吊兰素对正常或去肾上腺大鼠均有同样的抗炎作用;能显著促进幼小白鼠的胸腺萎缩,对大鼠肾上腺抗坏血酸含量无影响。故推测。石吊兰素不是通过增加内源性皮质激素的分泌或延缓糖皮质激素的代谢而发挥其抗炎作用的[6]。 ④其它作用 因石吊兰素为弱碱性,其溶液剂经po给药的吸收大大低于肠袢直接注入。又石吊兰素脂溶性较高,易在脂肪中蓄积,并能通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其体内代谢十分旺盛,而肝脏是主要的代谢器官[2]。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通讯 1976;(6):46。[2] 药学通报 1982,(5):50。[3] 贵州医药 1985;(9):30。[4] 我国药理学报 1985;6(2):99。[5] 药学学报 1982;17(8):572。[6] 中药通报 1985;10(11):36。

药性

性味:甘、苦,凉。 ①《草木便方》:“甘” ②《分类草药性》:“苦,有毒。” ③《贵阳民间药草》:“甘、苦,平。” ④《文山中草药》:“苦,凉。” ⑤《中草药学》:“辛,温。”

功效:祛痰止咳,清热利湿,活血调经

主治:肺热咳嗽,痢疾,吐血,崩带,疳疾,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通肢节,治跌打,酒病。” ②《草木便方》:“消痰,追毒,化食,养阴血,治风湿气肿,头眩眼花,诸虚。” ③《分类草药性》“治吐血,腰膝痛,祛风除湿,跌打损伤。”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⑤《四川武隆药用植物图志》:“治妇女血气病。” ⑥《四川中药志》:“治妇女崩带,风湿痹痛,小儿疳疾及内伤喘咳。” ⑦《文山中草药》:“清热燥湿,消肿止痛。治菌痢,风湿疼痛,皮肤化脓性感染。”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咳嗽,支气管炎,痢疾,钩端螺旋体病,风湿疼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白带。” ⑨《中草药学》:“月经不调,腰背疼痛,小儿疳积,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镇咳合剂(《贵州农村中草药制剂》)治急、慢性气管炎:岩豇豆400g,银花藤200g,果上叶400g,桔梗200g,虎杖400g,枇杷叶200g,苯甲酸钠10g。制成1L,口服。每次20ml,每日3次。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气管炎:石吊兰、岩白菜、麦斛、虎杖各9g,七叶一枝花1.5g。水煎浓缩至60ml。每服20ml,每日3次。10天为1疗程。”

单方应用:①《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气管炎:鲜石吊兰150g,洗净切碎,水煎2次,浓缩至60ml。每次服30ml,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钩端螺旋体病:石吊兰60g,金钱草15g。煎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永福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石吊兰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永福;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860.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