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蛇果黄堇
名称出处:《新华本草纲要》
概况异名:断肠草(四川、云南),帕夏嘎、抓桑(藏名)。
基源:为 科紫堇属植物蛇果黄堇的全草。
原植物:蛇果黄堇Corydalis ophiocarpa Hook.f.et Thoms.
形态:草本,植株高约40cm,光滑无毛,有分枝。基生叶开花时枯萎;茎生叶具长柄,叶片轮廓为狭卵形,长达14cm,二回羽状全裂;一回裂片约5对,具短柄,轮廓狭卵形;二回裂片羽状深裂或浅裂,有时不裂。总状花序顶生,长达25cm;具长2~5mm的钻形苞片;花梗长1~4mm;萼片三角形,边缘具小齿;花瓣淡黄颜色,上面花瓣长8~11mm,具距,长3~4mm,内面花瓣上部红紫色。蒴果条形,长1.5~2.5cm,呈波状弯曲。(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20页.图1769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100~2800m的山沟及草地。分布于我国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安徽、江西、台湾、湖北。
化学性质全草含生物碱。有:山缘草碱、隐品碱、别隐品碱、小檗碱、(一)氢化小檗碱[(一)-Canadine]、黄连碱、紫堇杷明(Corypalmine)、蛇果紫堇碱(Ophiocarpine)、原阿片碱、(一)-人血草碱[(一)-Stylopine]、β-羟基人血草碱(β-Hydroxystylopine)[1]、血根碱(Sanguinarine)、白屈菜赤碱(Chelerythrine)、刻叶紫堇明碱(Corysamine)和蛇果紫堇碱-N-氧化物(Ophiocarpine-N-oxide)[2]。
参考文献[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31。[2] Planta Med 1979;36(3)∶213。
药性性味:《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苦、辛,性温。有毒。”
功效:镇痛,活血,去风湿。
主治:跌打损伤,气血不调,坐板疮,风痒症。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埼坤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蛇果黄堇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埼坤;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