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ushui shengwu xitong
[外文]:saprobic system
水体受污染后形成的特有生物群落,可以用来进行水污染生物学评价。
污水生物系统是德国学者B.科尔克维茨和M.马松于20世纪初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河流受到有机物污染后,在污染源下游的一段流程里,会产生自净过程,即随河水污染程度的逐渐减轻,生物种类也发生变化,在不同的河段出现不同的生物种。据此,可将河流依次划为4个带:多污带、α -中污带、β-中污带(即甲型、乙型中污带)和寡污带,每个带都有自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5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经过深入研究,补充了污染带的指示生物种类名录,增加了指示种的生理学和生态学描述。1964年日本学者津田松苗编制了一个污水生物系统各带的化学和生物特征表如:
但是,在污染的水体中出现的生物种类也会出现于洁净水体中,有些清水中的生物种类也会在污染水体中出现,生物种类的分布又受到地区和各种环境因素的限制,因此,对于利用污水生物系统指示水体污染状况的可靠性,尚存在着不同意见。一般认为利用这种方法在流速缓慢而又较长的河流中监测水体的有机污染状况是可行的。
工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许多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尚缺乏足够的研究资料。各种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和各种环境因素对它们的影响很难截然分开。这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书目津田松苗:《污水生物学》,北隆館,東京,1964。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彭湃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污水生物系统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彭湃;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