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水土保持规划

[拼音]:shuitu baochi guihua

[外文]: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planning

为了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在土地利用规划基础上,对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作出综合配置,对实施的进度和所需的劳力、经费作出合理安排的总体计划。我国历史上,水土保持一般是农民自发地、零星地进行,没有全面系统的规划。我国建立以来,各地先后进行了各种类别的水土保持规划,使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有科学指导、有组织、有计划、全面系统布局的新阶段。

类别和任务

根据规划的地域大小,可分为两类。

大面积的战略规划

以大流域或其主要支流为单元,或以省、地、县为单元,主要任务是在综合考察和水土保持区划基础之上,按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分别提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确定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治理的重点地区与重点项目,明确开展治理的基本步骤,提出重要技术经济指标,供上级主管部门研究战略决策参考,并指导下属各基层单位编制实施规划。

小面积的实施规划

以小流域或以乡、村为单元,主要任务是,根据大面积战略规划提出的方向和要求具体确定农、林、牧业生产用地的比例和位置,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具体安排各项措施的实施程序、逐年进度和所需劳力、经费和物质,并预测可能获得的效益。

规划原则

水土保持规划涉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必须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编制。应把规划对象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按照系统的四个特性,去研究和处理规划中的一切问题。

(1)整体性:将规划区域作为系统整体,分析构成这一整体的各种要素,如生产中的农、林、牧、副业等,治理中的梯田、 坝库、 林草等各项措施;研究这些问题的特点及其与整体的关系,求得水土保持规划范围内较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相关性:在水土保持各要素之间具有复杂的相关性。如:农林牧副各业生产之间、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之间、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存在着既互相矛盾又互相促进的复杂关系,应深入分析,提出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的优方案。

(3)目的性:在规划中反映为水土保持要获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同的规划对象,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对上述三种效益,分别有不同的要求。

(4)环境适应性:水土保持措施的布局和实施,有许多制约的因素,如当地的自然条件(地形、土质、降雨、植被等)、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经费和物质状况、行政管理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外部的配合条件(如上级部门的经济支援、技术支援、商业运输部门能否及时把水土保持产品转化为商品等),及规划中的治理措施布局和实施进度安排等。规划时要考虑这些方面的适应性。

运用系统工程原理进行水土保持规划,一般反映为水土保持工作中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等原则。

规划内容

(1)确定土地利用方向:根据系统工程原理和求得系统整体很高功能的要求,研究确定规划范围内农、林、牧业用地和其他用地的比例和位置。对不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同规划目的,应经过不同方案对比研究,选出优化方案。

(2)确定治理措施布局:在土地合理规划利用的基础上,合理地布设梯田、坝库、林草以及其他防护工程等治理措施。要求达到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工程、林草、治坡、治沟等各项措施能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小面积规划应将各项措施布设落实到地块;大面积规划应在不同类型区作出有代表性的小流域典型规划。

(3)确定实施步骤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小面积规划治理时间一般5~10年,大面积规划治理时间一般15~20年或更长。规划中应有分期实施的阶段性安排,同时计算各时段的进度、投入和效益三项技术经济指标。各项指标的确定,应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科学论证。

(4)提出保证实施规划的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与经费管理,落实经济政策与水土保持责任制,搞好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技术培训等。

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有三项

进度指标

不同发展时段内每年新增的各项治理措施工作量,和每时段末累计完成的措施工作量。

投入指标

按上述进度和工作量,计划每个时段或每年需要投入的劳动力、经费和物资,确定对新增的各项治理措施可给的投入量。

效益指标

水土保持效益有三个方面。

(1)生态效益: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与生态效益密切相关。蓄水保土为作物、林木、草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各项措施最主要的生态效益。由于蓄水保土,使基本农田和林地、草地内的土壤水分、肥力、结构等得到改善,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抗旱高产,也有利于提高林草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量。在林草合理分布的地方,特别是在农田防护林网内,温度、湿度等条件得到改善,有利于减轻霜冻、旱风等自然灾害,提高作物产量。至于在较大范围内,宏观地改善生态环境,则需在较长期之后,待水土保持各项措施全面完成,特别是需待林草苍郁后,才能达到。

(2)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如梯田、坝地增产粮食,造林种草,增产果品、牧草、枝条等。

(3)社会效益:首先是水土保持实施区对下游的削洪减沙作用,其次为河道洪水淹没面积减小,通航里程增加,以及水库淤泥减少、有效库容增加等。此外,由于梯田、坝地高产,促进了陡坡退耕,节省出大量土地和劳力,用于林牧副各业,促进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也是社会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勇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勇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675.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