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绣线菊叶
名称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概况基源:为蔷薇科绣线菊属植物粉花绣线菊的叶。
原植物:粉花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 L.f.,又名日本绣线菊(《我国树木分类学》)。
形态:直立灌木,高达1.5m;枝条细长,开展,小枝近圆柱形,无毛或幼时被短柔毛。单叶互生,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8cm,宽1~3cm,先端急尖至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缺刻状重锯齿或单锯齿,上面暗绿色,无毛或沿叶脉微具短柔毛,下面色浅或有白霜,通常沿叶脉有短柔毛。复伞房花序生于当年生直立新枝顶端,花朵密集,密被短柔毛;花梗长4~6mm;花直径4~7mm;花萼外面有稀疏短柔毛,萼简钟状,内面有短柔毛;萼片5,三角形,先端急尖;花瓣5,卵形至圆形,先端通常圆钝,长2.5~3.5mm,宽2~3mm,粉红色;雄蕊25~30,远较花瓣长;花盘圆环形,约有10个不整齐的裂片。心皮5。蓇葖果半开张,无毛或沿腹缝有稀疏柔毛,花柱顶生,稍倾斜开展,萼片常直立。花期6~7月,果期8~9月。(图见《我国树木分类学》.图386)
生境与分布:原产日本、朝鲜,我国各地栽培供观赏。
生药采集:春、秋季采叶,鲜用或晒干。
化学性质枝叶、种子含二萜生物碱:绣线菊碱,绣线菊啶[1]。
附 渐尖叶变种S.japonica L.f.var.acuminata Franch.)含15种二萜生物碱,如绣线菊胺(Spiramine)A、B、C、D、绣线菊碱(Spirasine)Ⅰ、Ⅱ、Ⅵ、Ⅶ、Ⅷ等[2~4]。
参考文献[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33。[2] Heterocycles 1986;24(8):2105,1987;26(1):19。[3] Tetrahedron Lett 1986;27(3):275。[4] Chem Pharm Bull 1987;35(4):1670。
药性性味:淡,平。
功效:消肿解毒,生肌收敛。
主治:慢性骨髓炎,刀伤。
用法用量:外用:鲜叶捣敷或干叶研粉调敷、干掺。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慢性骨髓炎:绣线菊鲜叶捣烂敷,或干叶研粉适量,加烧酒敷瘘管口,胶布固定,每2日换药1次,连敷3~4周。”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创伤出血:绣线菊叶适量,捣烂敷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腾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绣线菊叶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腾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