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大青叶


药材名称:大青叶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大青(《中药志》),菘青(药学通报)。

基源:为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菘蓝的叶。菘蓝属全世界约30种;我国约5种,3种供药用。

原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 Isatis tinctoria L.var.indigotica(Fort.)T.Y.Cheo etK.C.Kuan,又名蓝靛(通称),大靛(江苏)

形态:二年生无毛草本,常被粉霜,植株高50~100cm。具近圆锥形主根,直径2~3cm,长20~40cm。基生叶莲座状,有柄,叶片长圆形至宽倒披针形,长5~14cm,宽1.5~4cm,顶端钝尖,边缘全缘或稍具浅波齿;茎生叶蓝绿色,叶片近长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6~15cm,宽1~4cm,基部圆形或具不明显叶耳;茎顶部宽条形,全缘,无柄。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在枝顶组成圆锥状;萼片4,宽卵形或宽披针形,长2~3mm,宽1~1.2mm;花瓣4,黄颜色,宽楔形,长3~4mm,宽1.5~2mm;雄蕊6,4长2短;具蜜腺;雌蕊1,子房近圆柱形。短角果近长圆形,长9~25mm,宽2~7mm,扁平,无毛,边缘具膜质翅,果瓣具中脉;果梗纤细,下垂或开展。种子1粒,淡褐色,长圆形,长8~10mm。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我国药用植物志》.第9册.428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地势向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地。原产我国,黑龙江、河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有栽培。

生药

采集:菘蓝:8~10月采收叶片,晒干。菘蓝主产江苏、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

鉴别

性状:菘蓝叶多皱缩卷曲,肿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上表面暗灰绿色,有的可见色较深稍突起的小点,先端钝,全缘或微波状,基部狭窄下延至叶柄呈翼状;叶柄长4~10cm,淡棕黄颜色。质脆,气微,味微酸、苦、涩。以完整、叶大、色暗灰绿者为佳。

显微 菘蓝粉末深灰棕色,气微,味微苦。 ①靛蓝结晶蓝色,存在于叶肉细胞中,有的表皮细胞也含有,呈细小颗粒状或片状,常聚集成堆。 ②橙皮甙样结晶分布于叶肉或表皮细胞中,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有的呈针簇状,直径3~22μm。 ③表皮细胞表面观呈长多角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直径9~72μm,上表皮细胞壁连珠状增厚,下表皮细胞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明显,气孔较多,长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3~27μm,长14~36μm,副卫细胞3(~4)个,不等式,可见2~3个气孔聚集,具共同的副卫细胞。 ④厚角细胞较多,纵断面观呈长条形,直径14~45μm,角隅处壁厚至14μm。 ⑤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7~54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47)

理化:①取菘蓝叶样品粉末2g,加70%乙醇20ml,浸泡20小时,滤液浓缩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苯-氯仿-丙酮(5:4:1)为展开剂,以靛玉红为对照展开后,置日光下检视,斑点显红色。(图见《中药材薄属色谱鉴别》.图210A) ②取样品粉末2g,加70%乙醇20ml,浸泡20小时,滤液浓缩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醋酸乙酯-石油醚(12.2’2.7)为展开剂,以靛玉红为对照展距16.8cm,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10B)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枝梗、枯叶及杂质,抢水洗净,稍晾,及时切段。干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新鲜叶中含有大青素B(Isatan B)(水解后产生靛蓝和氧代葡糖酸)。新鲜植物中含3-吲哚甲基葡萄糖异硫氰酸盐(3-Indlylmethy glucosinolate)或称芸苔甙(Glucobrassicin)、1-甲氧基-3-吲哚甲基葡萄糖异硫氰酸盐(又名新芸苔甙)(Neoglucobrassicin)、1-磺酰-3-吲哚甲基葡萄糖异硫氰酸盐(又名1-磺基-芸苔甙,1-Sulpho-3-indolymethy glucosinolate)[1]。茎、叶中还含靛玉红(Indirubin)[2]。

参考文献

[1] 中药志.第1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455 。[2]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06。

药理

①抗癌作用 靛玉红对小鼠白血病L1212的抑制率较高,对小鼠肉瘤180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大鼠瓦克癌瘤256,sc和ip200mg/kg,共6~7d.抑制率分别为47%~52%和50%~58%。ig500mg/kg抑制率为23%~33%。sc200mg/kg2次,可延长瓦克癌瘤256腹水型大鼠生存时间43%。对小鼠Lewis肺癌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 ②用体外实验方法测定,发现靛玉红有明显抑制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DNA聚合酶I的活性,临床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2]。

毒性:小鼠ig5g/kg每天1次,连续5次,未见明显毒性反应。犬ig200mg/(kg·d),3mo3只犬有1只死亡[1]。

参考文献

[1]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607 。[2] 生物化学杂志 1987;3(3):225。

药性

性味:苦,寒。 ①《别录》:“苦,大寒。” ②《药性论》:“甘。” ③《纲目》:“气寒,微苦、咸。” ④《中药大辞典》:“苦,寒。”

归经:入心、胃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阳明、手少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③《本草撮要》:“入足厥阴、少阴经。”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消斑。

主治:温病热盛烦渴,流行性感冒,传染性肝炎,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发斑发疹,黄疸,热痢,喉痹,丹毒,痈肿。 ①《别录》:“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蓝叶汁,杀百药毒,解狼毒、射罔毒。” ②《本草经集注》:“疗伤寒方多用此,除时行热毒为良。蓝汁,至解毒。以汁涂五心,又止烦闷。甚疗蜂螫毒。” ③《纲目》:“主热毒痢,黄疸,喉痹,丹毒。蓝叶汁,解斑蝥、芫青、樗鸡、朱砂、砒石毒。” ④《本草正》:“治瘟疫热毒发狂,风热斑疹,痈疡肿痛,除烦温,止鼻衄、吐血,杀疳蚀、金疮毒箭,凡以热兼毒者,皆宜蓝叶捣汁用之。” ⑤《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散瘀止血。治肠炎,菌痢,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感冒发热,齿龈出血。” ⑥《江西草药》:“治急性肝炎,肺结核,矽肺,牙痛,蛇伤,过敏性皮炎。” ⑦《安徽中草药》:“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性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咽喉肿毒,细菌性痢疾,猩红热,扁平疣。” ⑧《中药大辞典》:“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温病热盛烦渴,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肠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黄疸,痢疾,喉痹,口疮,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不可施之于虚寒脾弱之人。” ②《本草从新》:“非心胃热毒勿用。” ③《得配本草》:“虚作泻者禁用。” ④《安徽中草药》:“长期大量服用,可引起粘膜出血。”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草河车、连翘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②配蒲公英、或配地锦、野菊花、海金砂,治麻疹合并肺炎。 ③配海金沙根,治乙脑,流脑,感冒发热,腮腺炎。 ④配胡颓叶、莱菔子,治慢性支气管炎。 ⑤配元胡、木香、赤芍,治急性阑尾炎。 ⑥配丹参、郁金、贯众,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⑦配马齿苋,治肠炎,菌痢。

方选和验方: ①《江西草药》:“预防乙脑、流脑:大青叶15g,黄豆3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天。” ②《补缺肘后方》:“治温毒发斑:大青叶120g,甘草,胶各60g,豉24g。水煎分4次服。” ③犀角大青汤(《伤寒活人书括》)治热病发斑,咽喉肿痛:犀角,大青叶,山栀、淡豆吸。水煎服。 ④大青汤(《延年方》)治时行壮热头痛,发疱如豌豆遍身:大青叶90g,栀子15g,犀角30g,豉15g。水煎分3次服。 ⑤大青汤(《痘疹心法》)治麻疹色太红、或微紫,或出太甚者:大青,元参,生地,石膏,知母,地骨皮,荆芥,甘草,淡竹叶。水煎热服。 ⑥《方脉正宗》:“治热甚黄疸:大青叶60g,茵陈30g,秦艽30g,天花粉24g。水煎服。” ⑦大青汤(《补缺肘后方》)治热病不解,下痢困笃欲死者:大青120g,甘草90g,赤石脂90g,胶60g,豉24g。水煎服。 ⑧大青汤(《圣济总录》)治咽喉唇肿,口舌糜烂,口甘面热:大青、升麻、大黄(锉,炒)各60g,生干地黄(切、焙)90g。每服4g以水煎去渣温服。 ⑨《千金方》:“治小儿口疮不得吮乳:大青9g,黄连6g,水煎服。” ⑩大青丸(《圣济总录》)治脑耳聋:大青、大黄、栀子、黄芪、升麻、黄连各30g,朴硝60g。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温水下。 ⑾《江西草药》:“治淋巴结炎,阑尾术后感染等炎症:大青叶、木芙蓉叶各250g,蒲公英90g。水煎12小时,取汁2L,每服20ml,每日3次。” ⑿《山东中草药手册》:“治无黄疸型肝炎:大青叶60g,丹参30g,大枣10枚,水煎服。” ⒀青沙汤(《中药临床应用》)治上呼吸道炎,扁桃体炎所致的高热:大青叶15g,海金沙草30g。水煎服。 ⒁《泉州本草》:“治血淋,小便尿血:鲜大青叶30~60g,生地15g。水煎调冰糖服。日服2次。” ⒂《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上呼吸道感染:大青叶、板蓝根各18g,草河车、连翘各9g,水煎服,每4~8小时服1次。” ⒃《全国中草药汇编》:“预防流行性感冒:大青叶、贯众各500g,混合,加水5L煎至2L,成人每次100ml日服3~4次,小儿酌减,连服5天。” ⒄青紫解毒汤(《我国中医秘方大全》)治病毒性上感:大青叶30g,紫草30g。水煎服。” ⒅大青凤眼方(《我国中医秘方大全》)治肺脓肠,用至空洞闭合,病灶消失:大青叶30~60g,凤眼草30~60g。水煎,每日2次,分4次服;或大青叶,凤眼草制成注射液,每1ml含生药1g,每次2~4g,每日2~4次。

单方应用:①痢炎宁(《中草药学》)治菌痢,肠炎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大青叶,轻质氧化镁制成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 ②《中草药学》:“治钩虫皮炎:单味大青叶适量,捣烂局部外敷。” ③《江西草药》:“防治疔疖、痱子:大青叶鲜品9g,水煎服,每日1剂;或大青叶适量,水煎浓汁,加薄荷油适量,洗患处,每日2~3次。” ④《泉州本草》:“治大头瘟:鲜大青叶洗净,捣烂外敷患处,同时取鲜大青叶30g,煎汤内服。” ⑤《卫生易简方》:“治喉风,喉痹:大青叶捣汁灌之,取效止。” ⑥《方脉正宗》:“治热盛时疟,单热不寒者:大青嫩叶捣汁,和生白酒冲饮。” ⑦《子母秘录》:“治小儿赤痢:捣青蓝汁400ml,分4次服。”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大青能解心胃热毒,不特治伤寒也。朱肱《活人书》治伤寒发赤斑烦痛,有犀角大青汤,大青四物汤,故李象先《指掌赋》云:“阳毒则狂斑烦乱,以大青、升麻,可回困笃。”“诸蓝形虽不同,而性味不远,故能解毒除热,惟木蓝叶力似少劣,蓝子则专用蓼蓝者也。至于用淀与青布,则是刈蓝浸水,入石灰澄成者,性味不能不少异,不可与蓝汁一概论也,有人病呕吐服五壶诸丸不效,用蓝汁入口即定,盖亦取其杀虫降火尔。如此之类,不可不知。”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甄权云大青味甘,能去火热,治温疫寒热。盖大寒兼苦,其能解毒散邪热明矣。《经》曰: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此之谓也。时行热毒,头痛大热口疮,为胃家实热之证。此药乃对病之良药也。” ③张璐《本经逢原》:“大青,泻肝胆之实火,正以祛心胃之邪热,所以小儿疳积,丹毒为要药。” ④张德裕《本草正义》:“蓝草,味苦气寒,为清热解毒之上品,专主温邪热病,实热蕴结,及痈疡肿毒诸证,可以服食,可以外敷,其用甚广。又能杀虫,疗诸虫毒螫者,盖百虫之毒,皆由湿热凝结而成,古凡清热之品,即为解毒杀虫之品。又凡苦寒之物,其性多燥,苟有热盛津枯之病,苦寒在所顾忌,而蓝之鲜者,大寒胜热而不燥,尤为清火队中驯良品也。”

参考文章如何进行板蓝根(大青叶)药材的采收及加工?经济作物哪些省区、什么样的土壤条件适合种植板蓝根(大青叶)?经济作物板蓝根(大青叶)种植如何进行田间管理?经济作物怎样种植板蓝根(大青叶)?经济作物蓼大青叶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鹏运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大青叶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鹏运;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519.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