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海藻


药材名称:海藻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海萝(《尔雅》、《纲目》),落首(《本经》、《纲目》),藫(《别录》),头发菜(《植物名实图考》),乌菜(《罗源县志》),海带花(《中药材手册》),玉海草、灯笼藻、药茶、鹿尾菜(《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马尾藻科马尾藻属植物羊栖菜或海蒿子的全藻体。

原植物:作药用的海藻通常有2种: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Harv.)Setchell[Hizikia fusiforme(Harv.)Okam;Cystophyllum fusiforme Harv.],又名鹿角尖(山东、辽宁),杨家菜、杨角子、海菜牙、羊 (山东),海大麦(浙江),海茜、虎茜、钓滚菜、六角菜、秧菜(福建),海草、玉草、茜米、玉茜、龟鱼茜(广东)。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Turn.)C.Ag.[Sargassum confusum Ag.,S.microceratium(Mert).JAg.,S.vaidum J.Ag.,S.alloiphyllum Grun.,Fucus pallidus Turn.],又名大蒿子、三角藻、马尾藻(辽宁),海根菜、大谷穗(山东),海草(江苏)。

历史:最初见于《本经》,陶弘景曾记载:“海藻生海岛上,黑色,如乱发而大少许,叶大都似藻叶。”《纲目》载:“海藻近海诸地采取,亦作海菜,乃立名目,货之四方云。”从《本经》、《别录》、《纲目》的记载以及纲目的附图,我国古 文献上的海藻即指本种。最近我国藻类学家曾呈奎教授等从市场的调查,得知市场上应用的海藻有5~6种,但绝大部分为S.fusiforme。海藻在浙江、山东、福建常作包子馅;福建平潭居民,将其切碎和红糖作馅蒸包子,每逢过年过节时都喜食用。广东人民常以其泡茶作饮料,据称可以解暑。日本人称鹿尾菜,在日本也是一种比较普遍食用的藻类。其它作海藻入药的尚有铜藻、裂叶马尾藻、半叶马尾藻、总状托马尾藻、鼠尾藻、海黍子、瓦氏马尾藻、匐枝马尾藻等。

形态:藻体黄褐色,肥厚多汁,高15~50cm,可达2m以上。固着器为圆柱形的假根状,长短不一。主干圆柱形,直立,次生枝不能伸长。初生叶扁平,具有不明显的中肋,渐长则脱落,但南方暖水中的类型,存在时间甚长,叶变异很大,形状很多,长短不一,以棍棒形为主。气囊的形状很多,有球形、纺锤形或梨形等;囊柄的长短不一,最长的可达2cm。生殖托圆柱状或长椭圆形,钝头,5~15mm,具柄,单条或偶有分枝,丛生于小枝或叶腋间,一般雄托长4~10mm,径1~1.5mm。雌雄异株。(图见《我国经济海藻志》.图版Ⅳ,32)

生境与分布:生长在低潮带和大干潮线下的岩石上,经常为浪水冲击的处所。分布于我国沿海一带。日本朝鲜都有。本种是暖温带性海藻,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种类。

海蒿子的特征在于:藻体褐色,高一般30~60cm,可达1m。固着器盘状,上生圆柱状的主干。主干单生,偶有双生或三生的现象。主枝自主干两侧钝角或直角地羽状生出,侧枝自主干的腋间生出,藻叶形状变异很大。初生叶为披针形、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5~7cm,宽2~12mm,此种叶生长不久即凋落。次生叶为线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羽状分裂的叶。侧枝自次生叶的腋间生出,枝上又生出许多狭披针形或线形的三生叶。气囊多生在末枝上,幼期为纺锤形或倒卵形,成熟时为球形或亚圆球形,顶端具圆滑或具尖细突起,也有少数冠以大小不等的叶。(图见《我国经济海藻志》.图版Ⅴ,34)生长于潮间带的石沼中和大干潮线下1~4m深处的岩石上。分布于黄海、渤海沿岸各地,是一种习见的海藻。原苏联、日本、朝鲜也有分布。本种是暖温带性海藻,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种类。

生药

采集:夏、秋季由海中捞取或割取藻体,去净杂质,用淡水洗净,晒干。药材产于华东及辽宁、广东沿海地区。

鉴别:小叶海藻(羊栖菜)较小,分枝互生,无刺状突起,质较硬。

大叶海藻(海蒿子)长30~60cm,黑褐色,有的被白霜,主干圆柱形,由基部分枝,自其叶腋生出侧枝,具短小刺状突起,初生叶状体披针形或倒卵形,全缘或具粗锯齿,次生叶状体条形或披针形,叶腋部的小枝上着生黑褐色球形气囊,肉质粘滑。气腥,味微咸。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羊栖菜含藻胶酸[1](Alginic acid)20.8%,粗蛋白7.95%,甘露醇10.25%。灰分37.19%,钾12.82%,碘0.03%,另据报道[2]从洋栖菜水提物中分得具有抗肉毒素中毒的有效成分多糖化合物。 海蒿子含藻胶酸19.0%,粗蛋白9.69%,甘露醇9.07%,灰分30.65%,钾5.99%,碘0.017%,又含马尾藻多糖(Sargassan),其组成中含D-半乳糖、D-甘露糖、D-木糖、L-岩藻糖、D-葡萄糖醛酸和多肽。还含有[3]岩藻甾醇(Fucosterol)。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33。[2] 海洋药物 1985;4(1):37。[3] CA 1974;81:35518z。

药理

①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体重18~22g小鼠,给药组ip100mg/kg褐藻酸钠(藻胶酸钠,Sodium alginate)溶液,对照用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d。结果褐藻酸钠能明显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吞噬百分数为对照组的1.43倍,吞噬指数为对照组的2.96倍[1]。 ②对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 取正常人肝素抗凝血0.2ml,加入含有培养液2ml的试管中,分为对照、PHA、褐藻酸钠和褐藻酸钠加PHA等4组。每管加入3H-TdR或3H-UR,计数并计算 指数SI值。结果表明,与对照比较褐藻酸钠能促进3H-TdR和3H-UR渗入淋巴细胞,但都比PHA弱,在TdR实验中,褐藻酸钠与PHA合用有拮抗作用;在3H-UR实验中,褐藻酸钠与PHA合用有加合作用。其SI值分别为1.000,3.827,1.514,1.840[1]。 ③对白细胞数的影响 取体重18~22g昆明种小鼠30只,分为生理盐水、环磷酰胺(Cy)和药物加Cy组。给药组ip100mg/kg褐藻酸钠,连续给药8d,d7除生理盐水组外,其余每鼠ip2mg/0.4mlCy,d9检查各鼠白细胞数。结果表明,褐藻酸钠对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均有对抗作用,对抗率达54.35%,与对照组比较P<0.001[1]。 ④对小鼠溶血素生成的影响 取体重18~22g小鼠20只,分二组。给药组ip100mg/kg褐藻酸钠,对照用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8d。对照组与给药组半数溶血值(HC50)分别为7.913±1.335和29.29±4.236(P<0.001),HC50为对照组的3.70倍,表明褐藻酸钠具有增强体液免疫的功能[1]。 ⑤对60Coγ射线辐射作用的影响 取体重18~22g昆明种小鼠40只,分2组。给药组ip100mg/kg褐藻酸钠,连续给药7d,d8给药后1h,以0.2064c/kg总剂量进行60Coy射线照射23min,观察30d。结果褐藻酸钠对60Coγ射线照射所致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能降低死亡率,延长存活时间(P<0.05)[1]。 ⑥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取体重20~22g小鼠20只,分2组。给药组ip100mg/kg褐藻酸钠,连续7d。d6 ip75%蛋黄乳液0.5ml,20h后取血,测定血清胆固醇含量。结果对照组胆固醇含量为490.11±56.23mg/100ml,给药组为311.21±30.87mg/100ml,下降率为36.50%(P<0.001)。表明褐藻酸钠具有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1]。 ⑦抗肿瘤作用 按文献方法接种S180于18~22g小鼠,次日给药组ip200mg/kg褐藻酸钠。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9d,处死动物。结果对照组平均瘤重1.807±0.117g,给药组为1.151±0.140g,抑制率为36.30%(P<0.001)[1]。海藻中多糖B(SFPPR,是用多糖A水溶液加cpc沉淀,盐溶,加乙醇沉淀物)和多糖C(SFPPRR,是用多糖B水溶液加氯化钙沉淀,盐溶,加乙醇沉淀物)100mg/kg ip抗肿瘤试验结果,SFPPR,对小鼠S180和EAC的抑瘤率分别为48.8%和38.5%;SFPPRR抑瘤分别为28.8%和12%[2]。 ⑧抗肉毒素作用 海藻中提取的多糖A(SFPP,粗多糖水溶液加等容乙醇沉淀物)、多糖B(SFPPR)和多糖C(SFPPRR)对抗小鼠肉毒素中毒效果(剂量30mg/鼠)为:SFPP、SFPPR、SFPPRR和对照组的存活率分别为6/10,9/10,3/10和0/30[2]。 ⑨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 海藻多糖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在同时、治疗、管外给药途径的较低有效剂量分别为<25μg/ml(抑制病毒对数为2.45),<50μg/ml(2.50),<100μg/ml(2.25)。按6种不同剂量(25,50,100,250,500,1000μg/ml)的平均对数值来初步评价4种给药途径的疗效时,同时给药途径(3.86)优于治疗途径(3.29),治疗给药途径优于管外给药途径(2.37),管外给药途径优于预防途径(072)[3]。 ⑩其它 褐藻酸钠对大鼠红细胞凝集有明显促进作用,其凝集率为53.63%,与对照组比较P<0.001[1]。海藻对枯草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4]。

毒性:小鼠ip褐藻酸钠的LD50为1013±308mg/kg[1]。

参考文献

[1] 我国药科大学学报 1988;19(4):279。[2] 我国海洋药物 1988;7(4):18。[3]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1;3(1):64。[4] 海洋药物杂志 1983;(3):138。

药性

性味:苦、咸,寒。 ①《本经》:“苦,寒。” ②《别录》:“咸。” ③《药性论》:“咸,有小毒。”

归经:入肺、脾、肾经。 ①《本草新编》:“入脾。” ②《本草求新》:“入肾。” ③《本草再新》:“入肺、胃二经。”

功效:软坚,消痰,利水,泄热。

主治:瘰疬,瘿瘤,积聚,水肿,脚气,睾丸肿痛。 ①《本经》:“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 ②《别录》:“疗皮间积聚,暴,留气,热结,利小便。” ③《药性论》:“治气痰结满,疗疝气下坠,疼痛核肿,去腹中雷鸣,幽幽作声。” ④孟诜:“主起男子阴气,常食之,消男子疾。” ⑤《海药本草》:“主宿食不消,五鬲痰壅,水气浮肿,脚气,奔豚气。” ⑥《本草蒙筌》:“治项间瘰疬,消颈下瘿囊,利水道,通癃闭或淋,泻水气,除胀满作肿。” ⑦《现代实用中药》:“治慢性气管炎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浸酒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蕴湿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反甘草。” ②《本草经疏》:“脾家有湿者勿服。” ③《本草汇言》:“如脾虚胃弱,血气两亏者勿用之。”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昆布,治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 ②配白僵蚕、夏枯草、玄参,治瘿瘤,瘰疬。 ③配车前草、泽泻、猪苓,治水肿脚气,小便下利痛。 ④配栗子壳、屈头鸡,治慢性颈淋巴结炎。 ⑤配紫草、海带,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 ⑥配昆布、牡蛎、小茴香,治睾丸肿痛,疝气。 ⑦配桃仁、红花、山楂,治心绞痛。

方选和验方: ①破结散(《三因方》)治石瘿、气瘿、劳瘿、土瘿、忧瘿:海藻(洗)、龙胆、海蛤、通草、昆布(洗)、矾石(枯)、松萝各1g,麦曲1.2g,半夏。上为末,酒服6g,日三。忌鲫鱼、猪肉、五辛、生菜诸杂毒物。 ②《肘后方》:“治颈下卒结囊,渐大欲成瘿:海藻500g(去咸),清酒400ml。上2味,以绢袋盛海藻酒渍,春夏2日。一服40ml。稍稍含咽之,日三。酒尽更以酒400ml渍,饮之如前。渣 ,末服6g。日三。尽更作,3剂佳。” ③《世医得效方》:“治蛇盘瘰疬,头项交接者:海藻菜(以荞面炒过)、白僵蚕(炒)等份,为末,以白梅泡汤,和丸,梧子大,每服60丸,米饮下,必泄出毒气。” ④《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瘿瘤:海藻、昆布、海螵蛸、蛤粉、海螺各等份,甘草减半。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夜含化1丸。” ⑤《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疝气:海藻4.5g,昆布4.5g,仙茅6g,吴茱萸3g,木茴香3g,生姜3g。水煎服。”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海藻、昆布各等量,研粉水泛为丸。每服3g,每日2次。”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单纯性甲状腺肿:海藻、昆布、浙贝母、青皮各9g,半夏6g,海浮石3g。水煎服。或海藻、昆布各等份研细末,每次9g,每日1次,口服。”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颈淋巴结结核(未溃破):海藻、土贝母、香附、夏枯草各9g。水煎服。” 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心绞痛:海藻、昆布各12g,桃仁、红花各9g,山楂24g。水煎服。” ⑩《食物中药与便方》:“治疝(包括睾丸肿大):海藻30g,橘核12g(炒),小茴香9g(炒),水煎服。” ⑾《我国药用孢子植物》:“治淋病:马尾藻9g,一枝黄花15g,海金沙6g。水煎服。” ⑿《青岛中草药手册》:“治高血压病:海藻、昆布、夏枯草、木通各30g,诃子、薄荷各15g,杏仁6g。研末,炼蜜为丸,每次3g,每日3次,口服,含化细咀。” ⒁《青岛中草药手册》:“治食道癌,直肠癌:海藻30g,水蛭6g。共研末,黄酒冲服,每次6g,日3次。” ⒂《我国民间实用医方》:“治内伤七情,肝气痰湿瘀壅,致颈间生病:海藻6g,昆布6g,陈皮6g,青皮6g,半夏10g,贝母6g,连翘10g,独活3g,川芎10g,当归10g,甘草6g。水煎服。” ⒃《我国中医秘方大全》:“治胃癌:海藻12g,海带12g,夏枯草12g,生牡蛎30g。水煎服。” ⒄《我国中医秘方大全》:“治晚期乳腺癌:海藻30g,海带30g,女贞子15g,金银花15g,茯苓12g,太子参9g,枸杞子12g,决明子30g,丹参15g,川石斛12g,陈皮15g,熟地15g。水煎服。” ⒅中医杂志 1988;(6):“治 肌瘤:海藻、贯仲、蛇莓、半枝莲、夏枯草、三棱、莪术、马齿苋、天葵子、黑丑。水煎服。” ⒆中医杂志 1984;(7):“治声带结节:海藻15g,昆布15g,牡蛎30g,当归12g,赤芍12g,川芎12g,麦冬12g,蒲公英20g,金银花20g,大贝母9g,陈皮9g。每日1剂,水煎服。” ⒇消瘿散结汤(北京中医杂志 1991;(5))治甲状腺良性肿物:海藻15g,昆布15g,海浮石30g,金银花15g,水红花子15g,冬瓜皮30g。每日1剂,水煎服。 (21)通闭汤(四川中医 1990;(9))治老年性前列腺肥大所致癃闭:海藻、昆布、穿山甲各10g,荔枝核、橘核、王不留行、蚤休各15g。水煎服。 (22)河北中医 1991;(5):“治肠粘连:海藻、红花、三七、三棱、莪术等份。上药研细粉炼蜜为丸,每丸5g,每次2丸,每日3次,口服。”

单方应用:《食物中药与便方》:“治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属肝阳亢奋型者):海藻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

①张元素:“海藻,治瘿瘤马刀诸疮坚而不溃者。《内经》云,咸能软坚。营气不从,外为浮肿,随各引经之药治之,无肿不消,亦泄水气。” ②李时珍《纲目》:“海藻,咸能润下,寒能泄热引水,故能消瘿瘤、结核、阴之坚聚,而除浮肿、脚气、留饮、痰气之湿热,使邪气自小便出也。”“按东垣李氏,治瘰疬马刀散肿溃坚汤,海藻、甘草两用之,盖以坚积之病,非平和之药所能取捷,必令反夺,以成其功也。” ③张志聪《本草崇原》:“海藻,其味苦咸,其性寒洁,故主治经脉外内之坚结。瘿瘤结气,颈下硬核痛痈肿,乃经脉不和而病结于外也,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雷鸣,乃经脉不和而病结于内也。海藻……主通经脉,故治十二经水肿,人身十二经脉流通,则水肿自愈矣。” ④陈士铎《本草新编》:“海藻,专能消坚硬之病,盖咸能软坚也。然而单用此一味,正未能取效,随所生之病,加入引经之品,则无坚不散矣。予游燕赵,遇中表之子,谈及伊母生瘿,求于余,余用海藻15g,茯苓15g,半夏3g,白术15g,甘草3g,陈皮1.5g,白芥子6g,桔梗3g。水煎服,4剂而瘿减半,再服4剂而瘿尽消,海藻治瘿之验如此,其他攻坚,不因此而可信乎。” ⑤张秉成《本草便读》:“海藻,咸寒润下之品,软坚行水,是其本功,故一切瘰疬瘿瘤顽痰胶结之证,皆可用之。然咸走血,多食咸则血脉凝涩,生气日削,致成废疾不起者多矣。” ⑥张寿颐:“海藻,咸苦而寒,故能软坚散结。瘿瘤结核,皆肝胆火炎,灼痰凝络所致,寒能清热,固其专长,而阴寒凝聚之结核,非其治矣。痈肿癥瘕,多由血热瘀滞而生;腹鸣水肿,更多温热停顿之候,凡此诸证之属于阳实有余者,固可治之。而正气不及,清阳不运诸症,不可概施。《别录》特提结热二字,最当注意,非谓阳虚血瘀之癥瘕痈肿,及寒水泛溢等病,皆可以此统同论治也。十二水肿,盖以十二经而言,诸经积水,固皆有湿热不利之一候,此类寒滑泄水之药,固可用之。又甄权谓治心下满,疝气下坠疼痛,卵肿;李珣《海药本草》以治奔豚气,脚气,水气浮肿,皆当以热壅有余一面而言,正与肾水泛滥之奔豚气,脚气,水气浮肿,及寒水凌心,寒疝结痛诸症,两得其反,此皆读古人书者,不可不辨之门径。非谓凡此诸病,不问虚实寒热,皆以此物一例通用也。” ⑦陈藏器《本草拾遗》:“海藻,有马尾者,大而有叶者,《本经》及注,海藻功状不分。马尾藻生浅水,如短马尾,细,黑色,用之当浸去咸。大叶藻生深海中及新罗,叶如水藻而大,《本经》云主结气瘿瘤是也。”

参考文章豆制品加工技术-海藻豆腐的制法豆制品李时珍认为海藻有何功用?中医中药海藻酸铝镁的不良反应药学肉猪奶牛饲料用海藻饲料添加剂好牛海藻酸铝镁的药理药学流海藻之王保健养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成业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海藻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成业;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498.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