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石莽草
名称出处:《广西中药志》
概况异名:石辣蓼(《广西中药志》),太阳草(《云南中草药》),满地红(《文山中草药》)。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头花蓼的全草。
原植物: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 D.Don,又名小红藤(《广西植物名录》)。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5~40cm。根茎粗壮,肉质,具多数较细的须根。茎直立,细弱,绿色,节间长。基生叶多,叶柄扁平,长1~2.5cm;叶片线状披针形,长2.5~6cm,宽2~5mm,先端尖;叶缘具明显的白色细纹,成螺旋状卷曲,表面绿色光滑,背面疏生白色柔毛;叶鞘褐色膜质。穗状花序,顶生呈头状,长1~2.5cm,径0.5~2cm;苞片褐色,膜质,内含1小花;花小,粉红色或白色;花梗细,长约4mm;花托膨大,圆形;花被长约2mm,5裂,裂片阔圆形,雄蕊8,花丝扁平,长短不等,花药暗紫色,卵形;雄蕊1;花柱3,离生,线形,长约2mm,伸出花被外,柱头头状。小坚果,三棱形,先端尖,有光泽。花期7~8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611页.1250条图)
生境与分布:常生于海拔3500m以上的高山草甸或灌丛中。分布于我国西南、西北区。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不丹、越南也有分布。
生药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化学性质含苯甲醛、乙酸,24-羟基二十四烷酮-3、29-羟基二十九烷酮-3、β-谷甾醇、没食子酸。其中没食子酸为主要成分。
参考文献中草药 1985;16(4):5。
药性性味:苦、辛,温。 ①《广西中药志》:“辛、微涩,温。” ②《广西中草药》:“苦、辛,平。” ③《云南中草药》:“酸,凉。”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酸,寒。”
功效:清热利尿,凉血散瘀。
主治: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痛,跌打损伤,疮疡湿疹。 ①《广西中草药志》:“祛风湿,散瘀止痛。治风湿,跌打。” ②《广西中草药》:“解毒消炎。治痢疾,皮肤溃疡,无名肿毒。” ③《云南中草药》:“清热利尿,通淋。”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泌尿系感染,痢疾,腹泻,血尿;尿布疹,黄水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煎水洗,或熬膏涂。
使用注意:《广西中药志》:“孕妇及实热者忌用。”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广西中草药》:“治疮疡、麻风溃烂:石莽草500g,九里明150g,爬山虎150g,按叶树150g。水煎成膏,加梅片6g搅匀,涂患处.每日i次。” ②《云南中草药选》:“治肾盂肾炎,尿道结石,跌打损伤:头花蓼15~30g,煎服。” ③《广西中草药》:“治烂疮:石莽草、爬山虎、九里明各适量,水煎,洗患处。”
单方应用:①《广西中药志》:“治跌打瘀肿:石莽草打烂,酒炒外敷。” ②《云南中草药》:“治血尿、膀胱炎:鲜太阳草30g,水煎服。若血止仍尿痛加背蛇粉0.04g,水煎服。” ③《文山中草药》:“治尿布疹、黄水疮:鲜太阳草煎水,洗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姝慧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石莽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姝慧;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