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大腹皮


药材名称:大腹皮

名称出处:侯宁波《药谱》

概况

异名:大腹毛(《医林纂要》),茯毛(《会约医镜》),槟榔衣(《药材资料汇编》),大腹绒(《药材学》)。

基源:为棕榈科槟榔属植物槟榔的干燥果皮。槟榔属全世界约54种;我国仅1种,为引种栽培植物。

原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又名槟榔子(《我国高等植物图鉴》)。

余项参见“槟榔”条。

生药

采集:冬、春季采收成熟果实,剥下果皮,打松,置水中浸泡,晒干,再打松后除去外果皮。药材主产于海南、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等地亦产。

鉴别:本品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通常纵剖为二。完整者长4~7cm,宽2~3,5cm,厚2~10mm。外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柄及残存萼片。内壁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体轻,质硬,可纵向撕裂,裂面呈棕毛状,黄白色或淡棕色。气微,味微涩。以色深褐、皱皮结实者为佳。

大腹毛 呈乱丝团状,长4~7cm。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粘附的外果皮及内果皮碎片。体轻松,质柔韧。无臭,味淡。以色黄白、质柔韧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果实含生物碱0.3%~0.6%,缩合鞣质15%,脂肪14%和槟榔红色素(Arecared)。生物碱主要为槟榔碱(Arecoline)、槟榔次碱(Arecaine)、去甲基槟榔次碱(Guvacine)、去甲基槟榔碱(Guvacoline)、槟榔副碱(Arecolidine)、高槟榔碱(Homoarecoline)等[1],还含多量鞣质[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31 。[2] 中药志.第3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665。

药理

大腹皮水煎液,用乙醇沉淀后,对体外纤维蛋白溶解有增溶作用。

参考文献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6(8):484。

药性

性味:辛,微温。 ①《开宝本草》:“微温。” ②《纲目》:“辛,微温。”

归经:入脾、胃、大肠、小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②《药品化义》:“入脾、肺、胃、大肠五经。” ③《中草药学》:“入脾、胃经。”

功效:下气,宽中,行水,消肿。

主治:湿阻气滞,食积不化,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小便不利,脚气浮肿,妊娠恶阻。 ①《日华子本草》:“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中。” ②《开宝本草》:“主冷热气攻心腹,大肠壅毒,痰膈,醋心。并以姜盐同煎,入疏气药良。” ③《纲目》:“降逆气,消肌肤中水气浮肿,脚气壅逆,瘴疟痞满,胎气恶阻胀闷。” ④《本草再新》:“泻肺,和胃气,利湿。追风,宽肠消肿,理腰脚气,治疟疾泻痢。” ⑤《中药大辞典》:“下气宽中,行水。治脘腹痞胀,脚气,水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入丸剂。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厚朴、山楂、麦芽,治食滞气阻。 ②配藿香、陈皮、茯苓,治内伤湿滞。 ③配抽葫芦,治气滞水停之腹水。

方选和验方: ①五皮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气停滞,风湿客搏,脾经受湿,气不流行,头面浮肿,四肢肿满,心腹膨胀,上气喘促,腹胁如鼓,绕脐胀闷,有妨饮食,以及上攻下注,来去不定,举动喘乏:大腹皮、地骨皮、生姜皮、茯苓皮各等份。为粗末,每服9g。水煎不拘时服。 ②五皮饮(五皮散)(《三因极-病证方论》)治皮水,四肢头面悉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喘,不渴,脉浮者:炙大腹皮、炙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陈皮各等份。为粗末,每服12g,水煎,或用磨木香水煎,热服,日2~3次。 ③五皮丸(《中药制剂手册》)治脾湿胃热,痞满腹胀,四肢浮肿、小便不利:大腹皮、陈皮、茯苓皮、桑白皮各15g,干姜皮40g。以水煎大腹皮取汁,余为末,各小丸,每服9g,日服2次。 ④大腹皮散(《太平圣惠方》)治小儿腹内痞结,壮热憎寒,二便不利:大腹皮、桔梗、陈皮(去白、焙)、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各1g,人参、赤芍、木通、炒大黄各15g,炙甘草0.3g。为粗末,每服3g,水煎服。 ⑤大腹子散(《赤水玄珠》)治风毒脚气,肢节烦疼,心神壅闭:大腹皮、桑白皮、赤芍、木通、紫苏子、羌活、独活、木瓜、青皮各30g。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5片,葱白21cm,水煎,空腹服。 ⑥三和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五脏不调,三焦不和,心腹痞闷,胁肋胀,风气壅滞,肢节烦疼,头面虚浮,手足微肿,肠胃燥涩,大便秘难;背痛胁痛,有妨饮食,脚气上攻,胸腹满闷,大便不通:羌活,紫苏、沉香、木瓜、大腹皮各30g,川芎、炒甘草、橘皮、木香、煨槟榔、白术各1g。为粗末,每服6g,水煎服。 ⑦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腹痛呕吐,肠鸣泄泻,口淡,舌苔白腻等症: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30g,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去皮、姜汁炙)、桔梗各60g,藿香90g,炙甘草70g。为细末,每服6g,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⑧五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治中焦湿盛脘闷便泄:藿香梗、厚朴、苍术各6g,茯苓9g,陈皮、大腹皮各5g,谷芽3g。水煎服,日2次。 ⑨《圣惠方》:“治脚气,肿满腹胀,大小便秘涩:大腹皮30g(锉),槟榔30g,木香15g,木通60g(锉),郁李仁30g(汤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60g(锉),牵牛子60g(微炒)。上药捣筛为散,每服12g,以水150ml,入生姜0.2g,葱白6~21cm,煎至6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利为度。”

单方应用:《仁斋直指方》:“治漏疮恶秽:大腹皮煎汤洗之。”

医药家论述

①张梓《药性类明》:“大腹皮,丹溪常用之以治肺气喘促,及水肿药中又多用之,盖亦取其泄肺。以杀水之源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大腹皮,即槟榔皮也,其味所主,与槟榔大略相同,第槟榔性烈,破气最捷、腹皮性缓、下气稍迟。入足阳明、太阴经,二经虚则寒热不调,逆气攻走,或痰滞中焦,结成膈症;或湿热郁积,酸味醋心;辛温暖胃豁痰,通行下气,则诸症除矣。大肠壅毒,以其辛散破气而走阳明,故亦主之也。” ③仉朱谟《本草汇言》:“大腹皮,宽中和气之捷药也。方龙潭曰,主一切冷热之气上攻心腹。消上下肿之气,四体虚浮,下大肠壅滞之气,二便不利,开关格痰饮之气,阻塞不通,能疏通下泄,为畅达脏腑之剂。按宋人又有安胎之说,然此药既为利气之药,又何以安其胎乎?如有余之气胜而胎不安者,使之气下,则胎目安矣。又谓此药有健胃之理,夫既为下气之药,又何以益其胃乎?如有余之气壅塞不通,使之气下,则中气自宽,食饮可进矣。若损气,为大腹皮之常性也、元虚气少者、概勿施用。”“朱正泉曰,大腹皮,《斗门方》配六君子汤,治中气虚滞而或腹胀者,服之即通。则安胎健胃之理,不外是矣。” ④刘若金《本草述》:“治虚肿者,用大补气之味,而少入腹皮。又见有治痰火者,常以此味少少入健脾之剂,或皆取其能导壅而不甚酷烈乎?用者审之。” ⑤张璐《本经逢原》:“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积滞;腹皮性轻浮,散无形之滞气。故痞满膨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高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大腹皮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高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478.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