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臭灵丹


药材名称:臭灵丹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

异名:狮子草(《滇南本草》),臭灵丹草(《我国药典1977年版》),臭叶子(《昆明中草药》),归经草、大黑药(《云南中草药》),鹿耳林(《贵州草药》),六棱菊(《浙江药用植物志》)。

基源:为菊科六棱菊属植物翼齿六棱菊的全草或叶。

原植物:翼齿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DC.)Benth.(Blumea pterodonta DC.)

历史:始载于《滇南本草》。《植物名实图考》中有飞廉1图,所绘并非飞廉,而是本品。《我国药典1977年版》亦有收载。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全体被绿白色粘性腺毛和柔毛,有恶臭。茎具羽状齿裂的翅。叶无柄,中部叶片倒卵状椭圆形,长7~10cm,宽2~3.5cm,基部渐狭,沿茎下延成茎翅,两面疏生柔毛杂以腺体;上部叶渐小,叶片倒卵状长圆形。头状花序在枝顶排成总状或近伞房状的大型圆锥花序,花序梗密被腺状短柔毛;总苞近钟形,长约8mm,总苞片7层,外层长圆形,边缘干膜质,背面被腺状短柔毛,内层上部有时紫红色、线形,最内层常丝状;缘花雌性,花冠丝状;中央两性花管状,裂片背面有 状突起。瘦果近纺锤形,长约10mm,有10棱,被白色长柔毛;冠毛白色,易脱落。花果期4~10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75卷.49页.图版8∶6-10)

生境与分布:生于空旷草地或山谷疏林中。分布于湖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中南半岛、印度及非洲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6~7月采收叶,阴干。

化学性质

从全草中分离和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有3个新成分。为臭灵丹二醇(Pterodondiol,4β,11-二羟基-对映-桉烷)(1)、臭灵丹三醇甲(PterodontriolA,2α,4β,11-三羟基-对映-桉烷)(2)和臭灵丹三醇乙(PterodontriolB,1α,4β,11三羟基-对映-桉烷)(3)。

参考文献

云南植物研究 1993;15(3):303。

药理

①祛痰作用 家兔吸入0.9%氨水2h,使其产生上呼吸道急性炎症。po臭灵丹液(先提取其挥发油,再将药渣作成煎剂,并将挥发油加入煎剂中,每1ml含生药5g),剂量为3ml/kg,能显著减少上呼吸道粘液分泌。可能是本品所含挥发油部分由呼吸道粘膜排泄,对其有温和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痊愈,减少过多的痰量。 ②对实验性急性支气管炎的治疗作用麻醉兔,气管内注入巴豆油2~3滴,则出现流涎、支气管分泌增多、气喘、呼吸困难等急性支气管炎症状,于2h内死亡,如果po臭灵丹液10ml/kg,每1.5h1次,共2次,则动物延迟至12h内死亡。 ③抗肿瘤作用应用美蓝脱色法在试管内测定白血病患者血细胞脱氢酶的活性。臭灵丹水煎浓缩乙醇提取液对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的血细胞脱氢酶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于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的呼吸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瓦勃氏呼吸器测定法) ④其它作用 臭灵丹对人工发热家兔无解热作用,对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及乙型链球菌未见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90。

药性

性味:苦、辛,寒。 ①《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寒,苦。” ②《云南中草药》:“辛、苦,寒。”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炎,口腔炎,支气管炎,疟疾,痈肿疮疖。 ①《滇南本草》:“治风热积毒,痈疽,疮疖,疥癣,血风癣疮。” ②《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消肿拔脓,治咽喉炎,口腔炎,支气管炎,疟疾,跌打损伤,烫烧伤,疮疖肿毒,蛇咬伤。” ③《云南中草药》:“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口腔炎,防治流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捣汁或研末。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云南中草药》:“治腮腺炎:鲜臭灵丹,捣烂敷患处。” ②《滇南本草》:“治小儿痘后痘毒不收口:臭灵丹叶贴之。” ③《滇南本草》:“截疟:臭灵丹尖7个。捣汁点烧酒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华晖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臭灵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华晖;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250.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