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鳡鱼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黄颊(《山海经》),鱼(《异苑》),生母鱼(《岭表录异》),鳏鱼(《太平御览》),黄颊鱼(《纲目》),竹鱼(《脊椎动物分类学》),竿鱼(《鱼类分类学》),杆条鱼(《黑龙江流域鱼类》),黄(《我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基源:为鲤科鳡属动物鳡,药用其肉。
原动物:鳡Elopichthys bambusa《Richardson)
形态:体细长,稍侧扁,无腹棱。头长而前端尖。吻尖。呈喙形,吻长远超过吻宽。口大,端位。口裂末端可达眼前缘下方。上颌前端有一坚硬的骨质突起。眼中等大。下咽齿3行。鳞小,侧线鳞。背鳍各3,9~10,很小,其起点位于腹鳍之后,臀鳍条3,10~11,尾鳍分叉很深。生活时体色微黄,背部灰黑,腹部银白,背鳍、尾鳍青灰色,颊部及其它鳍淡黄颜色。(图见《我国经济动物·淡水鱼类》.图45)
生境与分布:游泳力极强,极凶猛,生活于水之中上层,以其矫健善泳的特征,常袭击和捕捉其它鱼类。为一种典型的肉食性鱼类,主要以鱼类为食。我国除西北、西南之外,自北至南平原地区的水系中均有分布。
生药采集:四季均可捕捞,除去鳞及内脏,取肉鲜用。
药性性味:①《纲目》:“甘,平。”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效:暖中,益胃,止呕。
主治:①《我国药用动物志》:“主治脾胃虚弱,反胃吐食等症。” ②《纲目》:“食之巳呕,暖中益胃。”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0~200g。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我国药用动物志》:“治脾胃虚弱,反胃吐食:鳡鱼60~120g,煮食。”
参考文章鳡鱼养殖技术水产/渔业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承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鳡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承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