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黄鼠狼
名称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概况异名:青蕨(《广西民间药物》),活血草、金毛狗、石猪鬃(《我国药用孢子植物》)。
基源:为肿足蕨科肿足蕨属植物肿足蕨的全草。
原植物:肿足蕨Hypode tium crenatum(Forsk.)kuhn.
形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6~60cm。根状茎长而横走.密被线状披针形鳞片。叶近生,具柄,长10~25cm,稻杆色,疏被刚毛,基部扩大,密被棕色大鳞片;叶片草质,两面有密柔毛,卵状五角形,长宽近相等,为10~25cm,三回羽裂,羽片有柄,第1回羽片卵圆形,基部1对较大;第2回羽片披针状矩圆形;末回裂片圆头状,全缘成呈波状;裂片上的侧脉单一。孢子囊群大形,生于侧脉中部,囊群盖大,圆肾形或马蹄形,有密毛。(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2066页.4217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石灰岩石上或砖墙缝内。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全株。
化学性质含芒果甙(Mangiferin)、山柰酚3-O-β-D-葡萄糖甙(Kaempferol-3-O-β-D-glucoside)、衣日弗罗苯酮-3-C-β-D-葡萄糖甙(拟)(Iriflophenone-3-C-β-D-glucoside)。
参考文献药学杂志(日) 1986;106(5):378。
药性性味:①《全国中草药汇编》:“微苦、涩,平。” ②《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及根茎:味苦、涩,性凉。” ③《贵州民间药物》:“性凉,味苦、涩。有小毒。”
功效:祛风利湿,拔毒消肿,止血生肌。
主治:《新华本草纲要》:“用于乳痈,疮疖,淋症,痢疾,风湿性关节炎及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全鲜草捣烂敷或根茎上的绒毛捣烂敷患处。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贵州民间药物》:“治疮毒:鲜黄鼠狼叶、茎,捣烂包患处。” ②《贵州民间药物》:“治刀伤出血或黄水疮:鲜黄鼠狼根茎上的鳞片,敷患处。” ③《贵州草药》:“治轻度刀伤:用鲜黄鼠狼根部的绒毛,口嚼或捣烂敷伤口,用布扎好,隔2~3天解下。”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德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黄鼠狼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德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