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莙荙菜


药材名称:莙荙菜

名称出处:《嘉祐本草》

概况

异名:菾菜(《别录》),甜菜(《日华子本草》),牛皮菜(《滇南本草》,四川、云南、贵州),厚皮菜(《我国植物志》)。

基源:为藜科甜菜属植物莙荙菜的带根全草。甜菜属全世界约10种;我国产1种(包括4个变种),其中1个变种药用。

原植物:莙荙菜Beta vulgaris L.var.cicla L.

历史:莙荙菜始载于《别录》,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纲目》云:“其叶青白色,似白菘叶而短,……四月开细白花,结实状如茱萸球而轻虚,土黄颜色,内有细子,根白色。”所述即为本种。

形态:二年生草本,根有分枝,不肥大。茎直立,光滑无毛,高30~100cm.至开花时始抽出。基生叶矩圆形,长20~30cm,宽10~15cm,具长叶柄,叶片肉质光滑,上面皱缩不平,下面有粗壮凸出的叶脉,全缘或略呈波状,淡绿至浓绿色,亦有紫红色者,茎生叶互生、较小,卵形至披针状矩圆形,先端渐尖,茎顶端的叶变为线形的苞片。花两性,绿色,无柄,单生或2~3朵聚生,花被5裂,果期裂片基部变厚,革质,并向内拱曲。胞果聚生,下部陷在硬化的花被内,上部稍肉质。形成一不规则形状的干燥体。种子双凸镜形,红褐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7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1815页.3720条图)

生境与分布:我国南方常见栽培。

化学性质

全草含有一种腺甙核苷酶[1],它对自然界存在的腺甙具有明显的专一性。还含有β-胡罗卜素和叶绿素[3],根中含有阿魏酸(Ferulic acid)[4],另外还含有儿茶酚(Cate。l)[5],此外,还含有一种未知的酶[2],此酶能催化β-花青甙褪色,并且该酶还能诱发甜菜花青碱甙(Betanin)和甜菜酚基花青碱甙(Betadinin)脱色,同时吸收氧。

参考文献

[1] Planta 1976;131(2):179。[2] Biokhimiya 1976;41(6):968。[3] J Food sci Technol 1975;12(6):321。[4] Z Leben -Unters Forsch 1975;159(4):219。[5] J Nutr Sci Vitaminol 1979;20(5):351。

药性

性味:甘,凉。 ①《别录》:“甘、苦,大寒。” ②《日华子本草》:“冷。” ③《嘉祐本草》:“平。微毒。” ④《救荒本草》:“咸,平、寒。微毒。”

归经:《滇南本草》:“入阳明经。”

功效:清热解毒,行瘀止血。

主治:麻疹透发不快,热毒下痢,闭经淋浊,痈肿伤折。 ①《别录》:“疗时行壮热,解风热毒。” ②《唐本草》:“夏月以其菜研作粥,解热,又止热毒痢。捣敷灸疮,止痛。” ③《本草拾遗》:“捣绞汁服之,主冷热痢。又止血生肌,人有伤折,敷之。” ④《日华子本草》:“炙作热水饮,开胃通心膈。” ⑤《嘉祐本草》:“补中下气,理脾气,去头风,利五脏。” ⑥《随息居饮食谱》:“清火祛风,杀虫解毒,涤垢浊,稀痘疮,止带调经.通淋治痢,妇人小儿尤宜食之。” ⑦《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热,行血,治 肿痛。” ⑧《四川中药志》:“治麻疹初起,具点未透和颜色不红,并治妇女经闭停瘀,血肿和 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120g);或捣汁。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脾虚泄泻者忌服。 ①《嘉祐本草》:“不可多食,动气,先患腹冷,食必破腹。” ②《滇南本草》:“吃之动痰,有损无益,腹中有积不宜食,无积不宜多食。” ③《本草求真》:“脾虚人服之,则有腹痛之患;气益人服之,则有动气之忧;与滑肠人服之,则有泄泻之虞。”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四川中药志》:“治成人及小儿出麻疹应期不透:红牛皮菜、芫荽子、樱桃核各9g。水煎服。”

单方应用:江西《草药手册》:“治热毒痢:红牛皮菜30g,水煎服。”

食疗:《四川中药志》:“治吐血:红牛皮菜、白及,炖猪口条肉服。”

参考文章莙荙菜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子琪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莙荙菜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子琪;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218.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