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 豆
名称出处:《饮膳正要》
概况异名:胡豆(《本草拾遗》),那合豆(《救荒本草》)。
基源:为豆科鹰嘴豆属植物鹰嘴豆的种子。鹰咀豆属植物全世界约15种,我国仅1种。
原植物:鹰嘴豆Cicer arietinum L.,又名香豆子、鸡头豆(《我国高等植物图鉴》),鹰嘴豆、鸡豆(《我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历史:《本草拾遗》载:“胡豆子,苗似豆,生野田间,米中往往有之……主消渴。”《饮膳正要》载:“ 豆子,出在 地面,苗似豆,今田野中处处有之。”《救荒本草》载:“ 豆,生田野中,茎青,叶似蒺藜叶,又似初生嫩皂荚而有细锯齿,开五瓣淡紫色花,如蒺藜花样,结角如杏仁样而肥,有豆如牵牛子微大。”上述记载的胡豆子是一致的,但《纲目》认为 豆,胡豆全是豌豆,今知豌豆为Pisum sativa L,胡豆即蚕豆Vicia sativa L.是两种均与 豆为不同的植物。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5~50cm;茎直立,植株有白色黏性腺毛。羽状复叶,小叶9~15,卵形,倒卵形或长圆形,长0.8~1.7cm,宽0.4~0.7cm,先端尖,基部圆形,边缘有锯齿,两面有白色腺毛;叶轴密生白色腺毛;托叶大,边缘具3~5锯齿。花1朵,长0.8~1cm,花梗长1~2cm;萼钟状,萼齿5,披针形,长约0.7cm,花冠白色或淡紫彩色,略长于萼。荚果卵球形,膨胀,淡黄颜色,下垂,长约2.5cm,密被白色短柔毛。种子1~2,白色或黑色,圆球形,直径约1cm,基部具短尖,表皮微皱。(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76页.图2681)
生境与分布:原产西亚。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广东均有栽培。
化学性质含蛋白质约20%、脂肪油4.6%~6.10%、淀粉44.80%~52.80%、矿物质2.36%~4.67%、粗纤维2.4%~10.06%。蛋白质是完全蛋白,脂类中尚含胆碱磷脂,其胆碱含量为116%~238mg%,磷脂P2O5含量为102%~136mg%。碳水化合物中除淀粉和粗纤维外,尚含阿糖配葡聚糖(Arabinoglucoglycan)0.8%~1.2%,其中L-阿拉伯糖与D葡萄糖之比为3:7,水溶性糖6.7%,其中有葡萄糖、蔗糖和鹰嘴豆糖(Cicerose)。新收获的种子含维生素C1031mg/100g,为新收小麦的1倍,但放陈后维生素C的含量只有2.5~6.0mg/100g。此外,种子尚含P308mg%、Ca231mg%、Fe6.9%mg%、植酸、及维生素E、硫铵素、泛酸等。
参考文献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87。
药理大鼠喂以从 豆分离出的脂质,能明显降低食饵性高胆甾醇血症的血清脂质,包括游离胆甾醇、胆甾醇酯、磷脂及三酸甘油酯等,肝组织脂质含量亦明显降低,粪便中排出的胆甾醇终末产物则增加,其作用原理可能是增加胆甾醇代谢产物的排泄。
参考文献Indian J Med Res 1968;56(8):1251。
药性性味:《本草拾遗》:“甘。”
功效:生津,降血脂。
主治:消渴。 ①《本草拾遗》:“主消渴,勿与盐煮食之。” ②《五杂俎》:“能解面毒。”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有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鹰嘴豆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有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