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菝葜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异名:金刚根、王瓜草(《日华子本草》),金刚藤(《履巉岩本草》),山梨儿(《救荒本草》),铁菱角(《纲目》),金刚头、假萆薢(《岭南采药录》)。
基源: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菝葜的根状茎。菝葜属约300种,我国产60种和一些变种。
原植物:菝葜Smilax china L.[S.faurei Lévl.;S.japonica(Kunth.)A.Gray]
历史:菝葜始载于《别录》,云:“其生山野”。《纲目》云:“其茎蔓而坚强,直生有刺,其叶团大,状如马蹄,光泽似柿叶,不类冬青;秋开黄颜色,结红子,其根甚硬,有硬须如刺”。根据这一段描述以及该书和《植物名实图考》中菝葜的附图,此处所言的菝葜即是上述百合科植物菝葜。
形态:攀援灌木。根状茎横走,竹鞭状,较粗厚,疏生坚硬须根,断后成刺状突起。茎上刺较疏,为倒钩状刺,小枝上几无刺。叶片革质,卵形或椭圆形,长2.5~9cm,宽2~7cm,基部宽楔形至心形,老枝上叶片长可达15cm,宽可达14cm。花序梗长1~2.5cm或更长;花被片黄绿色,反卷;雄花花被片长约5mm,外轮长椭圆形,较内轮宽,花药近椭圆形,长约1mm,约为花丝长的1/3;雌花花被片长约3mm,子房长卵形,长约1.5mm。浆果红色,直径0.7~1.5cm。花期4~5月,果期8~11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上册.362页.图649)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灌丛中、路旁、河谷或山坡上。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东南及西南等地区。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亦有。
生药采集:全年或秋末至次春采挖根状茎,除去须根及泥土,晒干;或切片用盐水浸泡数小时蒸熟晒干。药材产于江苏、浙江。
鉴别:根状茎不规则块状或扁柱状,有隆起的结节,长10~20cm,直径1~2.5cm;表面黄棕色或紫棕色,稍凹凸不平,有圆锥状突起,先端有坚硬的细根断痕。质极坚实,折断面红棕色,粗纤维性。味微苦。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根茎含薯蓣皂甙的原皂甙元A(Prosapogenin A dioscin)、薯蓣皂甙(Dioscin)、纤细薯蓣皂甙(Gracillin)、甲基原纤细薯蓣皂甙(Methyl Protogracillin)、甲基原薯蓣皂甙(Methyl Protodioscin)[2,3]、4-亚甲基-4-甲基谷氨酸(4-Methylene-4-methyl glutamic acid)、4-甲基-4-甲基谷氨酸(4-Methyl-4-methylglutamic acid)、4-羟基-4-甲基谷氨酸(4-Hydroxy-4-methylglutamic acid)、Nα-酰基精氨酸的衍生物(Nα-Acylarginine derives)(如HO2 CCH2 CH(OH)CONHCH(CO2H)(CH2)3NHC(∶NH)NH2)[4,5]、异丝氨酰-S-甲基胱胺亚砜(Isoseryl-S-methylcysteamine sulfoxide)[6]。
根含菝葜素(Smilaxin)(1)、异台黄杞甙、齐墩果酸、双氢山柰素、山柰素、β-谷甾醇、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1]。
参考文献[1]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1989;16(3):222。[2] CA 1989;111:208611t。[3] CA 1990;113:36159z。[4] Phytochemistry l983;22(1):147。[5] CA 1984;101:226885h(Agric Biol Chem 1984;48(9):2271)。[6] CA 1982;97:107046z(Agric Biol Chem 1982;46(6):1613)。
药理菝葜水煎液6%浓度,醇浸液3%浓度,用平板法试验,对炭疽杆菌有抑菌作用。
参考文献新医学 1980;(2):58。
药性性味:甘,温。 ①《别录》:“味甘,平、温。” ②《医林纂要》:“甘、苦,平。” ③《救荒本草》:“味甘、酸。”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甘、酸,平。”
归经:《纲目》:“足厥阴、少阴。”
功效:祛风湿,利小便,消肿毒。
主治:关节疼痛,肌肉麻木,泄泻,痢疾,水肿,疔疮,痔疮,肿毒,瘰疬,淋病。 ①《别录》:“主腰背寒痛,风痹,益血气,止小便利。” ②《纲目》:“治消渴,血崩,下利。” ③《日华子本草》:“治时疾瘟瘴。” ④《新华本草纲要》:“用于风肿,疮疖,肿毒,脓疮,烫伤。”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胃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糖尿病,乳糜尿,白带,癌症。” ⑥《南京民间药草》:“浸酒服,可治筋骨麻木。” ⑦《福建民间草药》:“治疝气。” ⑧《浙江民间草药》:“治流火。” ⑨江西《中草药学》:“治历节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麻痹,食道癌,牛皮癣。” ⑩《江苏药用植物志》:“泡酒服,治心头痛。” ⑾《四川中药志》:“治崩、带,血淋,瘰疬,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30~90g;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①配葱木根,治乳糜尿。 ②配肥猪肉,治癌症,颈淋巴结结核。 ③配土牛膝,治流火。 ④配虎杖、寻骨风,治风湿性关节炎。 ⑤配活血龙、山楂根,治风湿关节疼痛。 ⑥配木瓜、五加皮,治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背疼痛等症。 ⑦配腊茶、白梅肉、甘草,治下痢赤白。 ⑧配车前子、三白草、冬瓜子,治淋浊、带下等症。
方选和验方: ①菝葜饮(《普济方》)治消渴,饮水无休:菝葜(锉,炒)、汤瓶内碱各30g,乌梅2个(并核捶碎,焙干。)上粗捣筛。每服6g,水200ml,瓦器煎到140ml,去滓,稍热细呷。 ②《履巉岩本草》:“治下痢赤白:金刚根(即菝葜)和好腊茶等份,为末,白梅肉丸如鸡头大。每服5~7丸,小儿3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赤白痢乌梅甘草汤下。” ③菝葜散(《圣济总录》)治沙石淋:菝葜60g。捣罗为细散。每服2g,米饮调下。服毕用地椒煎汤浴,连腰浸。 ④《浙江民间草药》:“治关节风湿痛:铁刺苓(即菝葜)、活血龙、山楂根各10~15g。煎服。” ⑤《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传染病》:“治乳糜尿:楤木(鸟不宿)根、菝葜根茎各30g。水煎,分早晚2次服。” ⑥江西《草药手册》:“治瘰疬:菝葜根茎30g,蒲公英30g,楤木根24g,何首乌30g,天葵子12g,夏枯草30g,小木通12g,车前草12g,松萝12g。熬水服。” ⑦《湖南药物志》:“治吐血:菝葜根6g,地茶10g。水煎服。” ⑧《湖南药物志》:“治淋症:菝葜根(盐水炒)15g,银花10g,萹蓄6g。水煎服。” ⑨《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关节痛:菝葜、虎杖各30g,寻骨风15g,白酒750g。上药泡酒7天。每次服15g,早晚各服1次。” ⑩中西医结合资料选编(湖北省)1970:“治外科急性感染:菝葜根500g切碎,甘草25g,水煎2次,滤液合并,文火浓缩至1000ml左右,菝葜根浓度相当于50%。每次50ml,日服2次。”
单方应用:①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治蜂窝组织炎,急性淋巴结炎,疖痈:50%菝葜煎剂,每次50ml,每日2次。” ②《补缺肘后方》:“治患脚,积年不能行,腰脊挛痹及腹屈内紧急者:菝葜净洗,锉之,1500g,以水4500ml,煮取3600ml,以渍曲及煮去滓,取1500g渍饭,酿之如酒法,熟即取饮,多少任意。” ③《儒门事亲》:“治小便多,滑数不禁:金刚骨(即菝葜)为末,以好酒调10g,服之。” ④《南京民间草药》:“治筋骨麻木:菝葜浸酒服。” ⑤《江苏药材志》:“治赤白带下:菝葜250g,捣碎煎汤,加糖60g。每日服。” ⑥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治胃肠炎:菝葜60~120g。水煎服,每日2次。” ⑦《湖南药物志》:“治腹泻:菝葜嫩根15g。水煎服。” ⑧江西《中草药学》:“治历节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菝葜根茎45g,水酒各半煎服。” ⑨江西《中草药学》:“治肌肉麻痹:菝葜根300g,浸酒,每次15g,日3次。” ⑩江西《草药手册》:“治扁桃腺炎:菝葜根茎30g,切碎煎水,时时含咽。” ⑾江西《草药手册》:“治蛇伤:菝葜根茎,浸烧酒,外搽。叶炖水洗伤处。” ⑿《湖南药物志》:“治糖尿病:菝葜根15g。水煎服。” ⒀《湖南药物志》:“治齿痛:菝葜根15~30g。水煎服。” ⒁《湖南药物志》:“治闭经:菝葜根15~30g。水煎,兑甜酒服。” ⒂《湖南药物志》:“治 脱垂:菝葜根30g。水煎服,每日服2次。另用叶捣烂煎水,加面粉、桐油(或香油),洗 ,每日洗2次。” ⒃《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烧烫伤:新鲜菝葜叶烤干(不要烤焦),碾成80~100号粉末。用时加麻油调成糊状,每天涂患处1~2次。” ⒄湖北省、黄梅科技(医药部分),1972:“治风湿性关节炎:取鲜菝葜根1000g,用乙醇提取法制成300ml注射液,每安瓿2ml。每次肌注2ml,每天1次。” ⒅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1972;(3):“治牛皮癣:取菝葜根20~40g,用温开水1500ml浸泡10小时,煮沸40~50分钟,每日分2~3次饭后服。”
食疗:①《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治食道癌:鲜菝葜500g。用冷水1500g,浓缩成500g时,去渣,加肥猪肉60g,待肉熟后即可。此系1日量,分3次服完。” ②《浙江民间草药》:“治流火:铁刺苓煎汁与猪脚煮食,或配土牛膝6g,煎服。” ③江西《中草药学》:“治湿热所致的痔疾出血不止:鲜菝葜根120g,无花果60g,棕树根60g,楤木18g,炖猪大肠服。” ④江西《草药手册》:“治红崩:鲜菝葜根茎60g,鲜高良姜60g,熬水炖鸡服。” ⑤江西《草药手册》:“治白带:鲜菝葜根茎90g,水煎煮鸡蛋2~3个,服汤及蛋。” ⑥《福州市第一医院·菝葜治疗恶性肿瘤临床观察与体会》:“治癌肿(胃癌、食道癌、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鼻咽癌):取菝葜根块洗净、切片、晾干,每日用干品250~500g,浸入3~3.5kg水中,1小时后用文火煎煮3小时去渣,加入肥肉30~60g再煎1小时,约得煎液500ml,于1日内多次饮服。对应用放射治疗后引起的一系列热性反应不宜应用。”
医药家论述①李时珍《纲目》:“菝葜,气温味酸,性涩而收,与萆薢仿佛。” ②陶弘景:“此有三种,大略根苗并相类,菝葜茎紫短小,多细刺,小减萆薢而色深,人用作饮。” ③苏敬等《唐本草》:“陶云三种相类,非也。萆薢有刺者,叶粗相类,根不相类,萆薢细长而白,菝葜根作结块,黄赤色,殊非狗脊之流也。”
参考文章菝葜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英逸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菝葜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英逸;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