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亚乎奴


药材名称:亚乎奴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

异名:雅呼鲁(云南傣语)。

基源:为防己科锡生藤属植物锡生藤的干燥全株。锡生藤属全世界约25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产1种。

原植物:锡生藤Cissarnpelos pareira L.,又名鼠耳草、老鼠耳朵草《中药志》。

历史:本品为云南地区傣族习用的民族药,并为提制“傣肌松”的原料。亚乎奴是傣文药名的音译,为傣医的传统用药,在北京医学院、云南药物研究所和昆明军区总医院等单位对亚乎奴研究的基础上,云南省药品检验所标准办公室进一步组织有关部门协作进行较系统的科学研究,通过化学、药理、临床等工作,制成横纹肌松弛药一傣肌松,即亚乎奴碱的碘甲烷盐,现已收载于(《我国药典1990年版》)。

形态:多年生蔓生或缠绕草质藤本,长可达3m。根粗壮,扁圆柱形,长可达30cm,直径4~10mm,表面灰棕色。匍匐茎圆柱形,节略膨大,具扭旋的纵沟纹,表面灰棕色,光滑,缠绕茎纤细,绿褐色,多分枝,被黄棕色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近叶基部处盾状着生,密被黄棕色绒毛,叶片心状肾圆形,纸质,长2~4.5cm,宽2.5~5cm,顶端微凹陷,具小突尖,基部心形,全缘或波状,叶面暗绿色,叶背面黄绿色,两面被黄棕色绒毛,老时部分毛脱落。花小,淡黄颜色,雌雄异株,雄花为圆锥状聚伞花序,腋生,萼片4(5~6),花瓣4,合生成一杯状体,花药4,横列,花丝合生;雌花为总状花序,聚生于叶状小苞片内,苞片肾状或近圆形,雌蕊1,柱头3裂。核果卵形,成熟时红色;种子扁平,马蹄形,背有小瘤体。花期4~5月,果期5~7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333页.图331)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1300m的河谷、小溪两岸沙滩或荒地。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

生药

采集:春夏二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鉴别

性状:根扁平圆柱形,多弯曲,长短不一,直径约1cm;表面棕褐色或暗褐色,有皱纹及支根痕;断面枯木状。匍匐茎圆柱形,节略膨大,常有根痕或细根;表面棕褐色,节间有扭旋的纵沟纹;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断面具放射状纹理;缠绕茎纤细,有分枝,表面被黄棕色绒毛。叶互生,有柄,微盾状着生;叶片多皱纹,展平后呈心状扁圆形,先端微凹,具小突尖,上表面疏被白色柔毛,下表面密被褐黄颜色绒毛。气微,味苦、微甜。

显微 全株粉末灰棕色。淀粉粒甚多,单粒圆形、半圆形或多角形,直径2~21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4分粒组成。石细胞多,淡黄颜色。类方形,椭圆形或多角形,直径30~65μm;另有类梭形,长80~180μm。具缘孔导管直径24~140μm。纤维细长,可至1000μm,直径约24μm,壁厚,木化。草酸钙方晶较少,极细小。非腺毛1~5细胞,长220~1260μm。

理化:取粉末5g,加乙醇40ml,浸泡2小时,滤过。取滤液约20ml,蒸干,残渣用稀醋酸处理后,加水适量,置分液漏斗中,加氨试液使成碱性,用氯仿振摇提取,分取氯仿液,再加稀醋酸振摇提取,分取醋酸液2ml,加碘化汞钾试液2滴,生成红棕色沉淀;另取醋酸液2ml,加碘化铋钾试液2滴,生成红棕色沉淀。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锡生藤碱(Cissampareine)、海牙亭碱(Hayatine)、di-筒箭毒次碱(dCurine,dl-Berberine),根含海牙亭碱、海牙亭宁碱(Hayatinine)、1-筒箭毒次碱、d-异粒枝碱(d-Isochondrodendrine)、海牙剔定碱(Hayatidine)、锡生藕醇灵(Cissamine)、(++)-4”-甲氧基筒箭毒次碱[(++)-4”-Methylcurine],另含轮环藤酚碱。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68。

药性

性味:甘、苦,温。

功效:消肿止痛,止血,生肌。

主治:外伤肿痛,创伤出血。

用法用量:外伤肿痛,干粉加酒或蛋清调敷患处;创伤出血,干粉适量外敷,每日1~2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学文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亚乎奴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学文;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172.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