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斗笠

[拼音]:douli

[外文]:bamboo hat

一种遮挡阳光和蔽雨的编结帽。又称笠、笠子、笠帽。从《诗经》“何簑何笠”、《国语》“簦笠相望”来看,斗笠作为雨具,至迟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初。此后,斗笠在民间一直沿用,常以材质区别品名。

(1)箬笠:即竹笠。又称箬帽。以箬(一种细竹)的叶或篾,夹细纸制成。

(2)草笠:以草梗编成。其中芦苇质的称苇笠,香蒲质的称蒲笠。

(3)毡笠:以毛毡片制成。

(4)雨笠:雨林地带采用当地棕皮、棕毛编结的大斗笠。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的斗笠各具特色(见图)。

参考文章《斗笠》读后感3篇300字读后感作文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有焉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斗笠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有焉;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041.html

赞 ()

相关阅读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