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ouxiandaizhuyi jianzhu sichao
[外文]:post-modernist trend in architecture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因内部思想分歧而在1959年宣告停止活动就是一个信号。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961年举行学术讨论会,议题是《现代建筑:死亡或变质》,反映出许多人对现代主义建筑前景的忧虑。此后,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批评越来越尖锐。1966年,美国建筑师R.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抬头。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观点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R.A.M.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
(1)采用装饰;
(2)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
(3)与现有环境融合。英国建筑评论家C.詹克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就是至少在两个层次上说话的建筑:一方面,它面对其他的建筑师和留心特定建筑含义的少数人士;另一方面,它又面向广大公众或当地居民,这些人注意的是舒适问题、房屋的传统和生活方式等事项。”但是,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的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说:“建筑师再也不能被正统现代主义的清 式的道德说教所吓服了。我喜欢建筑要素的混杂,而不要‘纯净’;宁愿一锅烩,而不要清清爽爽;宁愿要歪扭变形的,而不要‘直截了当’的;宁愿要暖昧模糊,而不要条理分明、刚愎、无人性、枯燥和所谓的‘趣味’;我宁愿要世代相传的东西,不要‘经过设计’的;宁愿要随和包容,不要排他性,宁可丰盛过度,不要简单化、发育不全和维新派头;宁愿要自相矛盾、模棱两可,不要直率和一目了然;我赞赏凌乱而有生气甚于明确统一。我容许违反前提的推理,我宣布赞成二元论。”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文丘里后来提出自己的建筑定义,作为他的建筑理论的基石。他写道:“我们现在的定义是:建筑是带有象征标志的遮蔽物。或者说,建筑是带上装饰的遮蔽物。”
后现代主义建筑实例西方建筑杂志在70年代大事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但实际上,直到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
美国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在俄亥俄州,1976年建成,建筑师为文丘里。扩建部分与旧馆相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见古典柱式),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1982年落成,建筑师为M.格雷夫斯,是美国第一座后现代主义的大型官方建筑。楼高15层,呈方块体形。外部有大面积的抹灰墙面,开着许多小方窗。每个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装饰物,排列整齐的小方窗之间又夹着异形的大玻璃墙面。屋顶上还有一些比例很不协调的小房子,有人赞美它是“以古典建筑的隐喻去替代那种没头没脑的玻璃盒子”。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1984年落成,建筑师为P.约翰逊。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大道。约翰逊把这座高层大楼的外表做成石头建筑的模样(见图)。楼的底部有高大的贴石柱廊;正中一个圆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有圆形凹口的山墙。有人形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钟。约翰逊解释他是有意继承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纽约老式摩天楼的样式。
T.G.史密斯设计的小住宅美国建筑师T.G.史密斯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他设计的塔斯坎和劳伦仙住宅(1979~1980)包括两幢小住宅,一幢采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采用古典形式,即在门面上不对称地贴附三根橘黄颜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双年艺术节建筑展览会展览会设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座16世纪遗留下来的兵工厂内,从世界各国邀请20位建筑师各自设计一座临时性的建筑门面,在厂房内形成一条70米长的街道。展览会的主题是“历史的呈现”。被邀请的建筑师有美国的文丘里、C.穆尔、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矶崎新,意大利的P.波尔托盖西,西班牙的R.博菲尔等。这些后现代派或准后现代派的建筑师,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的片断,各自按非传统的方式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展览会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世界性的展览。
其他如美国费城的老年人公寓(见彩图)、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等。
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看法相关。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士则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会随时代发展,不应否定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主张建筑师关心社会问题也是应该的。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也有的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指出现代主义的缺点是有道理的,但开出的药方并不可取;认为后现代主义者迄今拿出的实际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还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提出什么严肃认真的理论,但他们在建筑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规,他们的作品有启发性。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浩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浩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