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uluo huanjing
[外文]:settlement environment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人类由筑巢而居、穴居、逐水草而居到定居,由散居到聚居,以及由村落发展成为城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历程。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把自己的活动领域从热带、温带扩展到寒带以至极地,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聚落环境根据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市环境。
院落环境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以及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居住环境。它的结构、布局、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是很不相同的。它可以简单到一座孤立的家屋,也可以复杂到一座大庄园;它可以是简陋的茅舍,也可以是具有防震、防噪声和自动化空调设备的现代化住宅。它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如北极爱斯基摩人的小冰屋,巴布亚人筑在树上的茅舍,我国西南热带地区少数民族的竹楼,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见彩图),黄土高原的窑洞,干旱地区的平顶房,寒冷地区的有火墙火炕的居室。我国北方讲究“向阳门第”,南方则喜欢阴凉通风。这都说明院落环境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来的。
院落环境的污染物主要是生活废弃物。要提倡院落环境园林化,在居室内外种植瓜果、蔬菜和花草,美化和净化环境,调节人类、生物与大气间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近年来国内外在大力推广无土栽培技术,以获得更多的有机物质和能量,把院落环境建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良好、物尽其用、能畅其流的人工生态系统。
村落环境村落主要是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种类、规模和现代化程度的不同,所以无论是从结构、形态、规模上还是从功能上来看,村落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如大平原上的农村,海滨湖畔的渔村,深山老林的山村。
村落环境的污染物主要是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以及施用的农药、化肥等。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影响农副产品的质量,威胁人类的健康。
村落环境的特点是人口不多,周围有广阔的原野,大面积的天然和人工植被,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如果能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热能等)并推广沼气,解决好燃料和动力问题,村落环境的质量是可以大大改善的。
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转变,随着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非农业人口聚居的场所。远在奴隶制时代,城市的发展已粗具规模。我国三千多年前的商都已有城墙、宫室、庙宇、铜的冶炼场和作坊、石工作坊、兵器作坊等。城市规模虽然不大,但已有道路网的配置和各种功能分区。在封建社会,各国都建有相当宏伟的城市,我国唐朝长安城区的规模,比现在的西安城区还大。随着资本社会的发展,城市也越来越快地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0多年来,世界性的城市化正在加速进行,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增加(1950年为28.7%,1960年为33.9%,1970年为37.5%,1980年约为40%)。但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目前新加坡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数为100%,比利时为95%,马耳他为94%,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92%。城市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不断并吞周围地区。有些地区几个城市同时发展,以致这些城市相互联接,成为一个规模更加巨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目前世界上有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五大湖沿岸城市带,日本东京到北九州太平洋沿岸城市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鲁尔区城市群,英国以伦敦为中心的城市群,苏联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城市群、顿巴斯城市群和乌拉尔城市群等。
我国城市化程度较低,据1982年统计,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有126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36个,100~200万人口的城市19个,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0个,其中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大城市,人口在1000万上下。京—津—唐、宁—沪—杭、沈阳—抚顺—本溪—辽阳—鞍山,有向城市群或城市带发展的趋势。
城市有现代化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通信联系、文化娱乐设施及其他服务行业,为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创造了优越条件,但往往因为人口密集,工厂林立,交通发达,而使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人类聚落环境的城市化,给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物环境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用砖瓦、水泥、沥青以及玻璃和金属等人工表面代替了土壤、草地和森林等自然地面,改变了反射和辐射面的性质,以及地面的粗糙度,从而影响到近地面层的热交换和大气的物理状况。
城市要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某些城市大气环境所接受的这种人工热能,接近甚至超过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城市的气温比周围郊区高,往往形成热岛。
城市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物,大大地改变了城市大气的组成。除了气温增高以外,城区的云量、雾量、降雨量都增高了,烟尘、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多环芳烃等物质的含量也增高了。由于城市气温高于周围郊区,市区被污染的暖气流上升,并从高层向四周扩散,郊区较新鲜冷空气则从低层流入市区,构成局部环流。这就加强了城区和郊区的气体交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污染物在城市上空形成一个幕罩,不易向更大范围扩散,因而在一些大城市多次发生大气污染事件。
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城市建筑和设施的增加会使雨水渗入地下的量减少,地面径流量增加,致使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的足够补给;径流的侵蚀作用加强,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
城市化带来的耗水量增加,往往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常招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
城市化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是城市生活和生产活动对水体的污染。产业革命以前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是人畜排泄物和伴随而来的病原体,导致水质恶化,疫病流行。产业革命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工业飞跃发展,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日益成为城市的环境问题。如美国1968年城市污水量约 820亿立方米,其中工业废水540亿立方米,占2/3。工业废水数量大,成分复杂,使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现代工商业大城市是在经济规律支配下发展起来的。市区房屋密集,街道交错,几乎完全消除了森林和草地,被称为“城市荒漠”。在热闹市区,高楼夹峙,街道深陷,形如峡谷。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峡谷式街道就是典型的例子(见彩图)。日本东京在发展中大量消除绿地,1932~1972年各种用地所占比例发生的变化如表。如果把林地、公园和农地都算作绿地,那么,这40年间绿地由53%下降到13%,其中林地减少最多。与此同时,野生动物群在城市中消失了,飞鸟也不见了。我国一方面在搞城市绿化,以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正在经历着一个破坏原有的自然生物环境重建新的人工生物环境的城市化过程。
城市化对环境的其他影响城市化过程还造成振动、噪声、微波污染,以及交通紊乱,住房拥挤,供应紧张等一系列威胁人民安全宁静地工作和生活的环境问题。城市规模越大,环境问题就越严重。近年来在发达的资本国家出现了人口自城市中心向郊区流动的趋势。城区居民纷纷迁往郊外,形成白天进城工作,晚间或假日回郊区休息的生活方式。这样就使交通更加拥挤,能源消耗更大,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城市化的趋势是必然的,但城市过大的弊端又是明显的。为了防止城市化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控制户口;禁止在大城市兴建某些工业;征收高额环境保护税、土地税;疏散企业和机构,建立卫星城、带状城,或有计划地建立中、小城市。
参考文章聚落环境环保百科什么是聚落环境?环保百科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向明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聚落环境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向明;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