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毒芹根


药材名称:毒芹根

名称出处: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概况

异名:芹叶钩吻(《金匮要略》),走马芹、河毒(东北),野芹(江苏)。

基源:为伞形科毒芹属植物毒芹的根。毒芹属全世界约20种;我国有1种及1变种,正种入药。

原植物:毒芹Cicuta virosa L

形态:多年生粗壮草本,高70~100crn。主根短缩,支根多数,肉质或纤维状;根状茎有节,内有横隔膜,褐色。茎单生,直立,圆筒形,中空,有条纹,基部有时略带淡紫色,上部有分枝;基生叶柄长15~30cm,叶鞘膜质;叶片轮廓三角状卵形,二~三回羽状分裂,长12~20cm,羽片3裂至羽裂,末回裂片窄披针形,长1.5-6cm,宽3~10mm,边缘疏生钝齿或锐锯齿,茎上部叶近无柄,叶片一~二回羽状分裂,裂片与基部叶同形但较细小。复伞形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序梗长2.5-10cm,总苞片通常无或有1片,线形;伞辐6~25,近等长,长2~3.5cm;小总苞片多数,线状披针形,长3~5mm,宽0.5~0.7mm;小伞形花序有花15~35;萼齿明显,卵状三角形;花瓣白色,倒卵形或近圆形,顶端有内折的小舌片,双悬果近卵圆形,长、宽2~3mm。合生面收缩,主棱阔,木栓质;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微凹。花果期7~8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55卷.第2分册.10页.图版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400~2900m的山坡杂木林下、湿地或水沟边。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原苏联远东地区、蒙古、朝鲜、日本也都有分布。

生药

采集:采根洗净,晒干。

化学性质

鲜根及根茎含毒芹毒素(Cicutoxin)、毒芹醇(Cicutol)和多种聚炔化合物,如1-羟基-十七碳二烯(8反,10反)-二炔(4,6)、1羟基-十七碳三烯(8反,10反,12反)-二炔(4,6)-酮(14)、1-羟基-十七碳二烯(8反,10反)-二炔(4,6)-酮(12)、1羟基十七碳二烯(8反,10反)-二炔(4,6)-酮(14)、1-羟基十七碳一烯(8反)-二炔(4,6)-酮(14)、1羟基十七碳一烯(8反)-二炔(4,6)-醇(10)等。

参考文献

中草药学.中册 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768。

药理

毒性:毒芹毒素有印防己毒素样作用,易吸收,人食后数分钟即中毒,口唇常发泡,主要毒性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有非常显著的致痉挛作用。中毒后有头晕、呕吐、痉挛、皮肤发红、面色发青,之后出现麻痹,死于呼吸衰竭。动物试验,很小量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血压略降低,尿量稍增加;量大则导致痉挛,血压升高,呼吸加快,之后呼吸停止。对催眠药(巴比妥)中毒有某种程度的催醒作用,而不拮抗其致死作用,二者之拮抗并非选择性者。猫iv致死量为5.36mg/kg,小鼠ip为48.3μg/g。世界各地均有中毒致死报告。中毒解救包括洗胃,人工呼吸,给氧气、巴比妥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99。

药性

性味:辛、微甘,温。有毒。 《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微甘,温。大毒。”

功效:外用拔毒,祛瘀。

主治:化脓性骨髓炎。 ①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骨髓炎。”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外用拔毒,祛瘀。治化脓性骨髓炎。外用捣敷。并可灭臭虫。”

用法用量: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有剧毒,误食可致命,禁止内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化脓性骨髓炎:毒芹根适量,洗净后以石器捣碎。晾干,研成细末。以鸡蛋清调后敷疮面;或用鲜毒芹捣碎调鸡蛋清敷疮面亦可。每日上药1次,连上3~5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宾白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毒芹根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宾白;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963.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