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黑面神


药材名称:黑面神

名称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概况

异名:鬼画符(《广西中药志》),野甜菜、帕弯顿(傣语)(《云南西双版纳傣药志》),黑面叶、暗鬼木、青凡木、铁甲将军、夜兰茶、四睛草、乌漆臼、山树兰(《新华本草纲要》)。

基源:为大戟科黑面神属植物黑面神的枝、叶。

原植物: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L.)Hook.f.

历史:黑面神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云:“散疮消毒,洗烂肉、漆疮、解牛毒。偶见诸毒,食此必觉香甜。”《本草求原》记:“黑面神,一名钟馗草,言其叶黑也。”所述均即本种,本种叶片干后成黑色。

形态:直立灌木,高2~3m。树皮灰棕色,枝圆柱形,多叉状弯曲,表面有白色细小皮孔,小枝浅绿色,无毛。单叶互生,叶柄极短,长2~4mm;叶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钝或短渐尖,基部近圆形,长2.5~5cm,宽2~3cm,革质,上面暗绿色,下面灰绿色,干后变黑色,两面光滑无毛。花极小,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和花盘,单生或2~4朵簇生于叶腋。花萼顶端6浅裂;雄花花萼陀螺状或半球形,雄蕊3,花丝合生;雌花花萼至果期扩大呈盘状,变褐色,子房3室,每室2胚珠。核果外果皮肉质,近球形,直径约6mm,位于扩大的宿存萼上,呈深红色。花果期4~9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86页.图2902)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荒野及近水边灌丛中。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中南半岛及菲律宾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摘嫩枝叶。药材产于广西、广东。

鉴别:新鲜枝叶深绿色,干后成黑色。枝扁圆形,表面有棱及沟,并有白色细小的皮孔,质硬而脆,断面灰棕色,中有髓腔。叶表面黑色有光,背面灰黑带红。质脆易碎。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枝、叶和茎皮均含鞣质,茎皮中含量为12.02%。叶含酚类与三萜。种子含脂肪油[1]。

附 同属植物鼠李黑面神(Breynia rhamnoides Muell.)的叶含三十烷、三十酸、三十五酸、蜡醇,羊毛甾醇,胆甾醇[2]。同属植物药用黑面神(B.officinalis Hemsl.)茎木含黑面神素A,B(Breynin A,B)[3]。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86。[2] CA 1979;90:51386w。[3] CA 1992;117:131461h。

药理

本品提取物能抑制鼠的逆转录酶和人DNA聚合酶α,其IC50(μg/ml)分别为2和5。

参考文献

Chem Pharm Bull 1989;37(7):1810。

药性

性味:苦,寒。有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甘,性寒。” ②《本草求原》:“苦、甘,微寒。” ③《广西中药志》:“味苦、涩、微甘,性寒。”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微苦,凉。有小毒。”

功效:清湿热,化瘀滞。

主治:腹痛吐泻,疔毒,疮疖,湿疹,皮炎,漆疮,鹤膝风,跌打肿痛。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疮消毒,洗烂肉,漆疮,解牛毒。偶见诸毒,食此必觉香甜。” ②《岭南杂记》:“治一切风寒诸病,取树叶煎汤服之,少倾大吐痰涎。或行路寒暑所侵,吐泻腹痛,虽危笃者,采摘数叶嚼之,或吐或不吐,病徐即愈。” ③《陆川本草》:“治湿热腹痛,腹泻,鹤膝风,跌打肿痛。” ④《广东中药》Ⅱ:“研末外用治刀伤出血,煎水洗冻疮。”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叶:外用治烧烫伤,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搔痒, 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香港中草药》:“治产后 收缩痛:黑面叶9g,加水500ml,煎至100~150ml,去渣服。” ②《香港中草药》:“治 炎、外阴搔痒:黑面叶煎水坐盆或 冲洗。” ③《香港中草药》:“治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搔痒,烫伤,漆过敏:黑面叶捣汁外涂。或配漆大姑、大叶桉、马缨母各15g,煎水外洗。”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子瑜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黑面神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子瑜;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959.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