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麂肉


药材名称:麂肉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基源:为鹿科麂属动物小麂的肉。

原动物:小麂Muntiiacus reevesi Ogilby,又名黄麂、黄猄(《中药大辞典》),小黄掠、麻猄、茅掠(《我国药用动物志》)。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草拾遗》,《纲目》。宗奭曰:“麂,獐属而小于獐。其口两边有长牙,好斗。”时珍曰:“麂居大山中,似獐而小,牡者有短角。黧色豹脚,脚矮而力劲,善跳越……”综上所述与今之麂基本相符。

形态:小麂为鹿类中体形小的一种,外形与赤麂相似,体重一般不超过15kg。脸部较短而宽,脸额上的“V”纹不若赤麂的明显。雄兽具角、角叉短小、角尖向下弯曲。颈背中央有一条黑线。体色一般为淡栗红色,混有灰褐色斑点,体背及体侧毛色不同,体背毛的毛基和毛干浅灰色,近毛尖的一小部分为深褐色,毛尖棕黄颜色,因而体背毛被显现麻褐色,故有“麻猄”之称,是为纯一色的赤麂的显著差别。胸、腹、后肢内侧,臀部边缘及尾腹面白色。个体毛色有差异。此外小麂的前颌骨不与鼻骨相联,易与赤麂的头骨分开。(图见《我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459页.图467)

生境与分布:栖息于小丘陵、小山的低谷或森林边缘的杂草丛中。本种为我国所特有。分布于中南和西南地区,包括陕西、四川、贵州、云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生药

采集:四季捕捉,取肉鲜用。

药性

性味:甘,平。 ①《本草拾遗》:“味辛。” ②《日华子本草》:“凉。有毒。” ③《开宝本草》:“味甘,平。”

功效:补气,暖胃,化湿祛风,耐饥。

主治:①《本草拾遗》:“主野鸡病,煤出作生,以姜酢进食之。” ②《随息居饮食谱》:“能瘳五痔。”

使用注意:①《日华子本草》:“能堕胎及发疮疖疥。” ②《开宝本草》:“多食能动人痼疾。” ③《随息居饮食谱》:“痞气满滞者勿食。”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刚洁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麂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刚洁;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919.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