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莴苣子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异名:苣蕂子(《河北药材》),白苣子(《山西中药志》)。
基源:为菊科莴苣属植物莴苣的种子。
原植物:莴苣Lactuca sativa L.
余项参见“莴苣”条。
化学性质含植物甾醇[1]、挥发油、黄酮类、氨基酸、蛋白质、糖及酚性成分[2]等。甾醇类成分有: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 sterol)、△5-燕麦甾醇(△5-Avenasterol)、△7-燕麦甾醇(△7-Avenasterol)、谷甾醇、豆甾-7-烯-3β-醇(Stigmest-7-en-3β-ol)。挥发油中的成分有26种:丁香酚(Eugenol)、樟脑、爱草脑(Estragol)、对-聚伞花素(p-Cymene)、2-戊基呋喃、反-庚烯醛-2、反-辛烯醛-2、反-辛烯醇-2、反-庚烯醇-2、壬烯-3-酮-2、辛烯-4-酮-2、辛烯-3-酮-2、辛烯-3-醇-1、反-辛烯醇-2、辛醇-1、壬醇-2-甲基癸酮-5、2-丁基辛醛-2、2-庚基-羟-2-(3H)-呋喃酮、十二酮、1-甲氧基-4-丙烯基苯、2-N-己酸己酯、己酸、戊醛、己醛、辛醛、壬醛等。
参考文献[1] Phytochemistry 1972;11:1177。[2] 中药通报 1987;12(11):33。
药性性味:《河北药材》:“苦,寒。”
主治:《纲目》:“下乳汁,通小便。治阴肿,痔漏下血,伤损作痛。”
用法用量:内服:煮粥、煎汤或研细酒调。外用:研末涂擦。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山西中草药》:“治 胀痛,奶汁不下:白苣子3g,王不留行12g,漏芦9g。水煎服。” ②《安徽中药草》:“治跌打损伤:白苣子15g,透骨草30g,红花9g。水煎熏洗患处。”
单方应用:①《纲目》:“治乳汁不行:莴苣子30枚。研细酒服。” ②《纲目》:“治阴*肿:莴苣子30g。捣末,水200ml,煎5沸,温服。” ③《圣惠方》:“治肾黄:莴苣子30g,研细。以水200ml,煎5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 ④《摘元方》:“治疖疮瘢上不生髭发:先以竹刀刮损,以莴苣子拗猢狲姜末,频擦之。” ⑤《安徽中草药》:“治尿道炎:苣蕂子适量捣碎,煎服。”
食疗:①《纲目》:“治乳汁不行:莴苣子30g,生甘草9g,糯米、粳米各15g。煮粥频食之。” ②《安徽中草药》:“治乳汁不通:苣蕂子15g,微炒,捣碎,加通草6g。或用鲜鲫鱼汤煎服。” ③《我国药粥谱》:“治妊娠后体虚,乳汁少:莴苣子(捣碎)10~15g,甘草6g。水200ml,煎至100ml.去渣,取汁。入粳米100g,再加水600ml。煮粥,每日早晚,温服,3~5天为1疗程。”
参考文章莴苣子的作用和功效中医中药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于静琪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莴苣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于静琪;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