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林背子


药材名称:林背子

名称出处:《贵州草药》

概况

异名:野漆树根(《四川常用中草药》)。

基源:为漆树科漆属植物野漆的根和根皮。漆属全世界有20余种;我国有15种,其中6种供药用。

原植物:野漆Toxicodendron succedaneum(L.)O.Kuntze(Rhus succedanea L.,Rh.succedanea var.japonica Engl.),又名野漆树(《植物名实图考》),大木漆(湖北),山漆树(安徽),痒漆树(河南、广西、四川),漆木(广西),檫子木、山贼子(台湾)。

形态: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达10m。小枝粗壮,无毛;顶芽大,紫褐色,外面近无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5~35cm,常集生于小枝顶端,无毛,叶柄长6~9cm,叶柄和叶轴呈圆柱形;小叶4~7对,对生或近对生,小叶柄长2~5mm,小叶片坚纸质至薄革质,长圆状椭圆形、阔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6cm,宽2~5.5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多少偏斜,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叶背常具白粉,侧脉15~22对,弧形上升,两面略突。圆锥花序长7~15cm,为叶长之半,分枝,无毛;花黄绿色,直径约2mm;花梗长约2mm;花萼无毛,裂片阔卵形,先端钝,长约1mm;花瓣长圆形,先端钝,长约2mm,中部具不明显的羽状脉或近无脉,开花时外卷;雄蕊伸出,花丝线形,长约2mm,花药卵形,长约1mm;花盘5裂;子房球形,直径约0.8mm,无毛,花柱1,短,柱头3裂,褐色。核果偏斜,直径7~10mm,压扁,外果皮薄,淡黄颜色,无毛;中果皮厚,腊质,白色;果核坚硬,压扁。(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图300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00~1500m的林中。分布于我国华北至长江以南各地。

生药

采集:全年可采挖。

化学性质

含漆酚、硫黄菊素(Sulphuretin)、漆黄素(Fisetin)、诃里拉京(Corilagin)、野漆树甙(Rhoifolin)、扁柏双黄酮(Hinokiflavone)、野漆树二氢黄酮(Rhusflavanone)、野漆树双黄酮甲(Rhusflavone)、野漆树双黄酮乙(Robustaflavone)、(-)木蜡树二氢黄酮〔(-)-Succedaneaflavanone〕等,以及未定结构的漆树酸(Rhusinic acid)和木蜡树素(Succedanin)A,B。

参考文献

我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73。

药理

抗癌 扁柏双黄酮有细胞毒作用,对KB细胞的ED50为2.0μg/ml[1]。

毒性:林背子漆可引起皮炎,异丙嗪对其有防治作用[2]。本品所含的漆树酸为强心剂和拟交感神经剂,对家兔的LD50为6.7mg/kg[3]。

参考文献

[1] Planta Med 1989;55(2》:166。[2] CA 1951;45:7362f。[3] 我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73。

药性

性味:苦,寒。 ①《贵州草药》:“平,微酸、涩。”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寒,苦。有小毒。”

功效:清热解毒,止血。

主治:尿血,血崩,带下,疮癣。 ①《贵州草药》:“清热止血,利水通淋。治小便出血,崩带。”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杀虫,解毒。治湿热疮毒,虫疮,癣癞。”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烂或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贵州草药》:“治小便出血:林背子15g。煨水冲苦竹水15g服。” ②《贵州草药》:“治崩、带:林背子30g。煨甜酒水服。”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浩涆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林背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浩涆;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882.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