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乌口树


药材名称:乌口树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

异名:毛乌口树(《浙南本草新编》),乌木(广西陆川),小肠枫(广东梅县),密毛蒿香(浙江温州),黑虎(福建)。

基源:为茜草科乌口树属植物乌口树的干叶及干果实。乌口树属全世界有370多种,我国约17种。

原植物:乌口树Tarenna mollissi (Hook et Am.)Rob.(Cupia mollissi Hook.et Am.),又名白花苦灯笼(广东北部),密毛乌口树(《海南植物志》)。

历史:本品始见于《植物名实图考》,列入木类,云:“乌口树江西坡阜多有之,高丈余,对节生叶,长柄,尖叶似柳而宽,梢端结实如天竹子大,上有两叉如乌之口,土人云,叶实可通筋骨,起劳伤,盖薪材也。”并有附图。所述与本品相符。

形态:灌木或小乔木,直立,高1~6m。枝有角棱,被密毛。叶纸质,对生,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形,长5~16cm,宽2.5~4.5cm,顶端短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有短而硬的糙毛,下面浅绿色,密被稍带绢质的柔毛,干时变褐色,侧脉8~10对,明显;叶柄长0.3~2m。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花梗长0.6~1cm,稠密多花,呈伞房状,密被短柔毛;花白色,有短梗;花萼和花冠均密被绢质柔毛;花冠长约1cm,花冠裂片4~5,与花冠管近等长或稍长,反折。浆果球形,长约0.4cm,直径5~6mm,黑色,被短柔毛,有种子多颗。花期5~7月,果期5~翌年2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232页.图5878)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00~1100m的山地、丘陵、溪边的林中或灌丛中,亦常见于石灰岩山地。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生药

采集:10月采叶及果,略晒干。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叶防霉,果防蛀。

药性

性味:微苦,凉。

功效:祛风消肿,散瘀止痛。

主治:头身疼痛,跌打损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通筋骨,起劳伤。” ②《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清热,解毒,镇痛。治头痛,身骨痛。”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高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乌口树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高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873.html

赞一下 ()

精彩相关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