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蓬子菜
名称出处:《救荒本草》
概况异名:铁尺草、月经草(《四川常用中草药》),柳夫绒蒿、疔毒草、鸡肠草(《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基源:为茜草科拉拉藤属植物蓬子菜的全草。拉拉藤属全世界约400种;我国有58种、1亚种和38变种。
原植物:蓬子菜Galium verum Linn.
历史:本品名首见于明代朱著《救荒本草》,其描述为“蓬子菜,生田野中,所在处处有之。其苗嫩时,茎有红紫线楞,叶似碱蓬叶微细,苗老结子,叶则生出叉刺,其子如独扫子大,苗叶味甜。”在近代1937年,由贾祖璋、贾祖珊所著《我国植物图鉴》亦收载了本种,并附有拉丁学名,但仍无药用记述。直至在《河南经济植物志》1960年版,有全草作妇科药的记述。此后在《内蒙古中草药》、《青藏高原药物图鉴》、《中药大辞典》、《新疆药用植物志》、《彩色生草药图谱》、《长白山植物药志》等医药书籍均有本品药用的记述。
形态:多年生近直立草本,基部稍木质,高25~45cm;茎有4角棱,被短柔毛或粃糠状毛。叶纸质,6~10片轮生,线形,通常长1.5~3cm,宽1~1.5mm,顶端急尖,边缘极反卷,常卷成管状,上面无毛,稍有光泽,下面有短柔毛,稍苍白,干时常变黑色,1脉,无柄;托叶叶状。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较大,多花,通常在枝顶结成带叶的长可达15cm的圆锥花序状;总花梗密被短柔毛;花小,黄颜色,稠密;花梗有疏短柔毛或无毛,长1~2.5mm;萼管无毛;花冠辐状,无毛,直径约3mm,花冠裂片4,卵形或长圆形,顶端稍钝,长约1.5mm;雄蕊4,与花冠裂片互生,花药黄颜色,花丝长约0.6mm;花柱长约0.7mm,顶部2裂。小坚果小,果爿双生,近球形,直径约2mm,无毛。花期4~8月,果期5~10月。(图见《我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279页.图5972)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40~400m的山地、河滩、旷野、沟边、草地、灌丛或林下。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四川、 。日本、朝鲜、印度、巴基斯坦、亚洲西部、欧洲、美洲北部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含蓬子菜甙(Galiosin)、猪殃殃甙(Asperuloside)(1),去乙酰猪殃殃甙(Deacetylasperuloside)、猪殃殃酸、京尼平甙(Geniposide)、鸡屎藤次甙(Scandoside)、茜根定-樱草甙(Rubiadin-primveroside)、槲皮素-3-葡萄糖甙、槲皮素-7-葡萄糖甙、槲皮素-3,7-双葡萄糖甙及木犀草素甙、沼生拉拉藤甙(Palustroside)、芸香甙、V1环烯醚萜(V1Iridoid)、V3环烯醚萜交让木甙(Daphylloside)。
参考文献Phytochemistry 1981;21(12):2917。
药性性味:①《新华本草纲要》:“微辛、苦,性寒。” ②《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辛、苦,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味淡苦,性微寒。”
功效:清热解毒,行血散瘀,止痒,利湿,止血。
主治:肝炎,喉蛾肿痛,疔疮疖肿,稻田皮炎,荨麻疹,跌打损伤,妇女血气痛。 ①《新华本草纲要》:“治病毒性肝炎,肺炎,肾炎,疮疖疔毒,稻田皮炎,荨麻疹,静脉炎,咽喉肿痛,跌扑损伤,吐血,便血,尿血, 滴虫。” ②《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消肿祛瘀,解毒止痒。治急性荨麻疹,疮疖疔毒。” ③《四川常用中草药》:“治喉痹肿痛,跌打损伤,骨折,妇女血气痛,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熬膏涂。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治传染性肝炎:蓬子菜30g,茵陈30g,板蓝根15g。水煎服,1日1剂。”
单方应用:①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稻田皮炎:鲜蓬子菜1000g,黄柏15g。蓬子菜加水4500g熬,过滤,加黄柏粉再熬,制成500g膏,外涂局部。”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荨麻疹:蓬子菜鲜全草捣汁搽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安康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蓬子菜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安康;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