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偏翅唐松草


药材名称:偏翅唐松草

名称出处:《我国药用植物志》

概况

异名:马尾黄连(云南)。

基源:为毛茛科唐松草属植物偏翅唐松草的干燥根。

原植物:偏翅唐松草Thalictrum delavayi Franch.(T.dipterocarpum Franch.;T.delavayi var.parviflorum Franch.;T.duclouxll Lévl.)

形态:植株全体无毛。茎高60~200cm,分枝。茎下部和中部叶为三~四回羽状复叶;叶片长达40cm;小叶草质,顶生小叶卵圆形,长0.5~3cm,宽0.3~2(~2.5)cm,3浅裂或不分裂,裂片全缘或有1~3齿,脉平或在背面稍隆起,网脉不明显;叶柄长1.4~8cm,基部有鞘;托叶半圆形,边缘分裂或不分裂。圆锥花序长15~40cm;花梗细,长0.8~2.5cm;萼片4(~5),淡紫色,卵形,长5.5~9(~12)mm,宽2.2~4.5(~5)mm;雄蕊多数,花药顶端尖头长0.1~0.2(~0.4)mm,花丝近丝状,上部稍宽;心皮15~20,子房基部狭或短柄,柱头生花拄腹面。瘦果扁,斜倒卵形,有时稍镰刀形弯曲,长5~8mm,宽2.5~3.2mm,约有8条纵肋。沿腹棱和背棱有狭翅,柄长1~3mm,宿存花柱长约1mm。花期6~9月。(图见《我国植物志》.第27卷.570页.图版144∶1~7)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900~3400m间山地林边、沟边、灌丛或疏林中。分布于四川西部、云南、 东部(林芝以东)。

生药

采集:秋后采收,除去地上部分,晒干。

鉴别:根茎短,直径1.5~2.5cm,褐色,周围包以棕色纤维状短鞘。须根丛生,细长,外表面棕色,断面木质部浅黄颜色。味苦。

化学性质

含唐松草碱、小檗胺、小檗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等。

参考文献

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49。

药性

主治:①《我国药用植物志》:“根代黄连用,杀菌消炎。” ②《药学学报》1965∶12(11)745:“发汗,消瘀,散毒,散气。治胃肠热症,赤痢。”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本品在不同地区作马尾莲入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10g。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宏壮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偏翅唐松草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宏壮;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851.html

赞一下 ()

评论 期待您的神评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