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百科网

木棉谱

[拼音]:mumianpu

[外文]:Kapok Register

我国清朝乾隆(1736~1795)时关于上海棉纺织业及其历史的专著。1935年曾被收入《上海掌故丛书》。木棉是沿用我国古代对棉花的称谓。作者褚华,字秋萼,号文洲,上海人,生平留意经济名物和海隅铁事。《木棉谱》对我国植棉的历史文献作了汇总。书中详述从棉种、播种到施肥、锄草、套种、捉花(采棉花)的整套栽培技术。记述了棉花初加工时一人脚踏轧车去除棉籽的操作。弹棉用5尺长木弓,弦线用5股粗弦,用弹槌击弦,使棉花“散若雪,轻如烟”。纺纱用脚踏纺车,经纬纱在木锭上翻纺,每昼夜可纺1斤多。女工每人纺2锭很普遍,纺3~4锭是高手。如用铁锭纺,纱极紧细而价亦贵。织机用2片综的平织机。极细者为飞花布,即丁孃子布,产三林塘。还有斜纹布、方胜布。若染色,而以刀刮布有芒如氆氇者,为刮绒布。提花布有象眼文、绫文、云杂文等,还有以丝为经、棉为纬的花绫布。书中还记述了染整工艺。染坊已有染蓝、染红、漂白、染杂色的分工。印花也有多色刮印花和缕空版的套色刷印花两种不同工艺。轧光整理的踹布坊所使用的元宝碾石重千斤,一人足踏两端,往来施转,则布紧薄而有光泽。《木棉谱》虽记载了上海地区的棉纺织生产情况,但多是根据传说汇编。如句容式轧棉车1人可当4人用,江西乐安人能用5只纺锭,一手握5根棉条同时纺5根纱等记载,实际是加拈而非纺纱。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任子琳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木棉谱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任子琳;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740.html

赞 ()
我是一个广告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