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小果倒地铃
名称出处:《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
概况异名:炮卜草、金丝苦楝、三角泡、三角藤、倒地铃、包袱草(《广州中草药》),粽子草(《福建中草药》)。
基源:为无患子科倒地铃属植物小果倒地铃的全草。倒地铃属全世界约12种;我国有1种,1变种。
原植物:小果倒地铃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L.var.microcarpum(Kunth)Blume
形态:一年生柔弱草质藤本,具卷须,长达1~3m。茎有纵纹,疏生短毛。叶互生,二回3出复叶,长5~10cm;小叶膜质,卵形至披针形,长1~5cm,边缘有粗齿或分裂。花小,白色,长2~2.5mm,左右对称,腋生,数朵组成具长柄的聚伞花序,下有卷须2条;萼片4~5枚;花瓣4,其中2枚大的与萼片粘合,基部之上有大而扁平的鳞片1枚,2枚小的有冠状鳞片1枚;花盘偏于一侧;雄蕊8,偏生,花丝分离或基部合生;子房3室,花柱3裂。蒴果膜质,倒卵状三角形,长宽为1.5~2cm。种子球形,黑色。花期夏秋。(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275页.0564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旷野、树旁及丘陵地区小树丛中。分布于我国东南及西南各地。
化学性质附 种子含脂肪油和类脂[1],叶含松醇((+)-Pinitol)、芹菜甙元-7-O-萄糖醛酸、3′-甲氧基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Chrysoeriol-7-Oglucuronide)、木犀草毒-7-0-葡萄糖醛酸[2]、花生酸(Arachidic acid)、芹菜甙元,β-谷甾醇和β-D-半乳糖[3]。
参考文献[1] CA 1987;106:99443p 。[2] CA 1989;111:54183r 。[3] CA 1990;112:195284y。
药性性味:苦,寒。 ①《广西中草药》:“微苦,寒。” ②《福建中草药》:“辛,凉。”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百日咳,咽喉炎,疔疮,湿疹,脓疱疮。 《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蛇伤,小儿发热,全身起泡,白泡疮,疝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皮肤科》:“治湿疹:三角泡,水杨梅,白簕各适量。先用生药煎水外洗,后用干粉撒患处,每天2次。” ②《广西中草药》:“治阴*湿疹:三角泡90g,蛇床子30g。水煎,洗患处。” ③《福建中草药》:“治对口疮:小果倒地铃鲜叶加少许食盐、冷饭,捣烂外敷。”
单方应用:①《福建药物志》:“治各种淋症:小果倒地铃9g,金钱草12g,连钱草6g。水煎服。” ②《福建药物志》:“治跌打损伤:小果倒地铃晒干研末,每次6~15g,冲酒服。另用95%乙醇500ml,浸全草60g,7~10天后推擦患处。” ③《福建中草药》:“治消渴(糖尿病):小果倒地铃(鲜)15~30g,水煎服。” ④《福建中草药》:“治疔疮:小果倒地铃鲜全草或叶加冬蜜,捣烂外用敷患处。” ⑤《福建中草药》:“治背痈:鲜小果倒地铃30g,水煎服。另取鲜叶捣敷患处。” ⑥《广西中草药》:“治小儿阴*热肿:三角泡适量,水煎洗患处。”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明杰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小果倒地铃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明杰;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