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鱼虱子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异名:鱼寄生、鱼鳖(《中药大辞典》),鱼虱、鱼怪、鲤怪(《我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为缩头水虱科鱼怪属动物鱼怪、张氏鱼怪、中华鱼怪的全体。
原动物:鱼怪lchthyoxenus iiaponensis Richardson。张氏鱼怪lchthyoxenus tchangi Yu。中华鱼怪Ichtnyoxenus sinensis Shen
形态:鱼怪 雌虫长19~28mm,宽11~15mm。身体两侧有时不十分对称。头节小,呈横的椭圆形或菱形。有一对复眼。第1触角8节,第2触角9节,均短小。头节的附肢还有大颚、第1小颚、第2小颚及颚足。胸部宽大,分7节,第1胸节的前缘和第7腹节的后缘均内凹。胸部的腹面有鳞片状的抱卵板4对,构成育卵室,内含卵可多至数百粒,怀卵时,膨大如球。胸足7对,执握状,前3对向前伸,后4对向后伸。腹部较窄,舌片状,分6节,前5节短小,尾节大而呈半圆形。腹板5对,双肢型,为呼吸器官。腹部的之后一对附肢为尾肢。雄虫体长11~16mm,宽6~8mm。体形显然比雌虫体窄小,一般为两侧对称。颚足较雌体的窄长,其腹部的第2腹肢的内侧有一根棒状突起,是交接器官。雌、雄虫生活时为乳白色,固定标本逐渐变为黄颜色,体背遍布黑色素点。
张氏鱼怪 体呈长卵形,阔而扁,无坚甲。雌者长达30mm,宽约15mm;雄者较小,长4~10mm,宽1~6mm。头部复眼长卵形,黑色,有短触须2对,头下方有大颚1对,小颚2对。胸部发达,长而阔,共7节,前胸节包围后头部,后胸节包围腹的1、2节,胸肢共有7对。腹部痿缩成尾状,分5节,鳃足5对,成叶状,生于尾节下方。全体乳白色。
中华鱼怪 体呈长椭圆形,体幅为体长的2/3,体表光滑。头小,呈三角形,陷埋在第1胸节中。第1胸节的前缘中部深深地凹陷,侧面部分形成前侧突起包裹着头部后半。除第1胸节缺肢上板外,所有各节均有。腹节埋于之后一节胸节之后。尾足长于尾节。
生境与分布:寄生于鲤、鲫鱼的胸鳍后的特别囊内,除幼虫时期外都在囊内。生鱼怪病的鲤、鲫鱼生长迟滞,鱼体瘦弱,并丧失生殖能力。鱼怪、中华鱼怪分布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台湾、云南;张氏鱼怪分布于我国各地。
生药采集:春、秋、冬季采收。捕鱼时将寄生有鱼怪的鱼拣出,自鱼鳍部白色囊中取出鱼怪,晒干。用时以微火焙干或用60℃烤箱烘干,研粉用。
鉴别:药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有的皱缩,触角多脱落,并带有残存的足。长1~1.8cm,宽0.6~0.9cm。黄白色至褐色。背面有明显的节棱。质脆,气腥。
化学性质鱼怪含黑色素、磷酸钙、蛋白质。
参考文献我国动物药.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76。
药性性味:咸,寒。
功效:降气,开郁,止痛。
主治:噎膈气逆,胸腹胀痛。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6g。
使用注意:胃溃疡吐血者勿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四川中药志》:“治胸胃疼痛:鱼虱子、狗宝末、地苦胆、地龙、蝼蛄、犀角末、酒军、青藤香、苡仁、佛手片、鱼脑石。研末服。”
单方应用:①《四川中药志》:“治噎膈气逆,胸前胀痛:鱼虱子、茴香虫,焙干研末和酒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麻疹后角膜云翳:鲜鱼寄生适量,压汁滴眼。”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食管癌, 癌:鱼寄生研末,0.9~1.2g,分3次服。”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胸腹胀闷:鱼寄生3g,炒焦研末,开水送服。” ⑤《我国动物药》:“治噎膈,胸前胀痛:鱼虱子、茴香虫各等份,焙干研末,酒调服,每服1g,日服2次。”
严正声明:本文由历史百科网注册或游客用户思淼自行上传发布关于» 鱼虱子的内容,本站只提供存储,展示,不对用户发布信息内容的原创度和真实性等负责。请读者自行斟酌。同时如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权益,请留言并加以说明。站长审查之后若情况属实会及时为您删除。同时遵循 CC 4.0 BY-SA 版权协议,尊重和保护作者的劳动成果,转载请标明出处链接和本声明内容:作者:思淼;本文链接:https://www.freedefine.cn/wenzhan/32679.html